手表厂改制成立的上海表业有限公司门口,仍然开着一家上海牌手表专卖店。这恐怕是全上海现存最老最正宗的门店———1960年,建厂两年的上海手表厂从

  在手表凭票供应的年代,这里挤满了各地的经销商。如今,往昔的热闹早已散去,生意清淡的门市部正在打折,最便宜的上海牌机械表,售价才300多元。令记者微微失望的是,这里最贵的手表不过3万多元一只,见不到10万元以上的陀飞轮表,据称,是因限量版缘故,并不量产。

  事实上,用一款或两款豪华表来推断上海牌手表已重塑辉煌,有些太过轻佻。来自上海钟表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上海牌手表每年成表的销售业绩不到10万只,与顶峰时代的600万只相距甚远。职工人数也从高峰时的6000多人,缩减为不到900人。

  当然,如果以此推断上海牌手表已经沉沦,更失之偏颇。在2000年上海手表厂破产改制之后,这家企业其实走上了另一条发展道路:这些年,收缩了成表的生产,转而主攻表芯的设计和生产,销售渠道也从内销转为出口。目前上海表业有限公司每年生产100万个机芯,客户遍及60多个国际品牌,销售额和利润率在全国制表企业中都名列前茅,即使在金融风暴的日子里,这家把机芯产品做精做强的企业也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曾经的“中华第一表”,甘愿为他人做嫁衣裳,可以说是经历了一系列市场考验之后的艰难抉择。上世纪80年代,随着手表凭票供应取消,市场放开,各地纷纷建立表厂,上海手表厂很快出现了库存。祸不单行的是,此时外国机械手表和电子表也涌入中国市场。技术部经理朱兴祥记得,当时上海手表厂电子表也上马了,结果市场急转直下,手表贱卖到十几元一只也没人要。濒临破产的日子里,全体员工每人每月拿300元生活费。

  2000年,上海手表厂经历了股份改制,更名为上海表业有限公司,从成表制造转向机芯制造,“上海牌手表论名气,比不上瑞士表,打价格战,拼不过民企。但做机芯,我们有技术积累。”朱兴祥说。

  “这些年,我们从‘为世界中低档机械表制造机芯’这一低平台起步,逐渐树立起自己的机芯品牌,目标很清晰,走得也比较稳健。”上海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倪海明说。如今上海牌机芯有200多种款式,客户也从最初的东南亚市场拓展到欧美市场。“近阶段上海表业有限公司的目标,还是提升品质,打造上海机芯品牌,得到国际一线成表品牌的认可,为他们生产高端机芯。这方面如果做好的话,我们的利润空间、生存环境会再有一个大的改观。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加大对上海牌成表品牌的投入。”倪海明说。

  有一些梦想,永远在心中。2005年,在上海牌手表诞生50周年之际,上海表业有限公司推出了50只,每只售价10万元的陀飞轮手表:蓝宝石表镜、天然贝壳面、18K金表壳、鳄鱼皮表带。最值钱的,是那颗裸露在表面上的陀飞轮芯,被誉为“手表制造技术皇冠上的明珠”。“试水”成功后,公司又适时发行了每只15万元的壳面镶钻限量陀飞轮手表……

  陀飞轮技术诞生两个多世纪来,一直由欧洲制表师独掌,上海牌的这款机芯完全是自主研制。据称,10万元的那款手表亮相瑞士巴塞尔钟表展时,国外手表商惊叹之余,也对中国钟表业的创新能力感到了压力。这个故事中的民族自豪感似曾相识:1955年,在一无技术图纸、二无技术人员、三无技术装备的情况下,上海轻工业局调集了26个单位的58位工人,土法上马,以普通机床改作专用机床,绣花针制作钻头,口琴簧片做齿轮,洋伞骨子制作轴芯……仿造瑞士“赛尔卡”机芯,制造了第一批18只17钻国产机械表,这就是上海牌手表最初的雏形。从诞生之日起,这个品牌就凝结了我们对民族工业的复杂情感。

  也就不难理解,在陀飞轮手表诞生之后,有媒体宣布:这是重新向世界打响“上海牌”的时候了!

  实际上,脱去“廉价、低端、代工”的标签,重新打造钟表界的民族品牌,这不仅是上海牌手表的梦想。今天中国手表产量已占世界产量的70%以上,却处于产业链的最下游,利润不过占全球表业的10%。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整个中国一年制造11亿只手表,总产值是10.6亿美元,平均一只手表1美元还不到;瑞士一年生产2700多万只手表,但总产值是62亿美元,平均每只手表约224美元……中国表业的困惑仍与希望同存。

  如今,试水高端市场的不止“上海牌”一家,另一家老字号天津“海鸥牌”也推出了白金外壳陀飞轮表,而北京手表厂则开始开发掐丝彩绘珐琅手表。在媒体上,这些本土奢侈品的目标,被描述成“欧米茄甚至百达翡丽、江诗丹顿”。

  对于这样的宏愿,倪海明倒是显得很冷静:“什么都是一步一步来的。我看首先还是以稳健为主,逐步构筑巩固产品平台,在取得资金、经验积累之后,有序地推高产品层次。”这位老总常放在嘴边的话是,“领先一步抢市场,领先两步打自己”,他对记者说:“现在国内钟表企业的情况经不起大的折腾,甚至某一个重大失误都会造成企业的一个逆转……要把风险降到最低。”

  曾经,“圆头白面”的上海牌手表售价120元一只,相当于一位普通职工3个月的薪水,是物资匮乏年代当之无愧的奢侈品。只是今天,当我们面对技术更先进、经验更丰富的竞争对手时,才发现真正的奢侈品锻造之路充满艰辛。

  1958年7月1日,首批量产的上海牌手表在第三百货商店上市,《解放日报》报道了盛况:“还没有开始营业之前,门外就有很多人等着购买。九时正,该店铁门打开以后,买表的人就一拥而进。100只17钻长三针防水手表,很快售光……”

  这批手表因机芯型号得名A581,当年生产了13600只,售价60元,周恩来总理也买了一只,一直戴到去世,后来A581又生产了多批。如今,早期的A581是手表收藏界的新宠,品相好的线岁老工程师张季尧,现在常被请去给各式老上海牌手表“掌眼”,他告诉记者:“假的太多了,A581楼宇型‘上海’商标制作工艺是从腐蚀法过渡到压制法的。现在很多的所谓早期表,商标都是直接用模具挤压出来的。”

  前几年,上海牌手表合作方,在上海各个旧表店里收购了数千只A581手表,拿到香港复刻了表面表壳,用原机芯整合成1000只经典怀旧版的上海牌手表,每只卖1980元,现已升到3354元。产品在市场露面后,被香港“老克勒”一抢而光。

  这是个意味深长的现象:许多人对新式的上海牌手表并不感冒,却孜孜以求A581这样的老式表,虽然前者更漂亮、更耐用。

  “对我们而言,上海牌手表不仅是一种商品,而是有关生存的记忆载体。”一位报社评论员这样说。外表与质量都是有价的,而记忆与情感无价。所以那些名表很少推出新款,总是有意无意地强调着“稀缺性”与“传承性”,如瑞士名表百达翡丽的广告语:“您从未真正拥有百达翡丽,仅仅在为下一代保管它。”

  “我们现在和瑞士比起来,最大的差距还是品牌的塑造和积淀上”,倪海明说。手表工艺在两三百年前就已经完备,现在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创举。在过去的50年间,更精准更廉价的石英表曾打败过机械表,但上世纪90年代初,机械表重新赢得市场。在这个过程中,瑞士表确定了手表作为奢侈品的游戏规则,那就是把手艺化为文化,把历史转为时尚,代代相传。面对这样的格局,从某个层面而言,上海牌手表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并不缺故事,缺的是与时代匹配的包装和营销。

  “我们缺少年轻人才。”退休后被返聘回厂的张季尧说,车间里都是中年朝上的工人。采访中,处处能感受到对上海牌手表的一份深情,这份情,不仅属于那些制表工人,也属于这座城市,只是,需要添加一些更年轻的爱与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