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市民王建春家里,有一台机龄近60年的老式缝纫机。这台缝纫机是他当兵时家里添置的。每当缝纫机嗒嗒的声音响起,他的思绪便被带回过去的时光。

  近日,记者来到王建春位于西工区涧东路的老宅,缝纫机在卧室阳台上放着。这是一台平板式缝纫机,工作面板为木质,上面有深浅不一的划痕,散发着岁月的气息;机身上印着“华南牌”的品牌名称,还印着“广州缝纫机厂”等字样。这台老式缝纫机机龄近60年,除了手摇器因反复使用有磨损,整体保养得不错。

  王建春的老伴儿芦相荣娴熟地踩起脚踏板,缝纫机立马运转起来,发出嗒嗒声。“这么多年来,这台老物件很少出毛病。”站在一旁的王建春说,前两年女儿一家搬进来住,打算将杂物全部卖掉或扔掉,他特意嘱咐女儿,这台缝纫机不能扔,也不能卖。

  在物资短缺的年代,群众购物要凭票,买面需要粮票,买布需要布票,买缝纫机也需要缝纫机专用票。王建春家这台缝纫机,当年也是凭票购买的,而这与他早年当兵的经历有关。

  王建春是洛龙区安乐街道郑村社区人,其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1965年3月,上初三的他报名参加招飞。经过严格筛选,他从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进入第三轮体检。

  王建春家里穷,平时带的饭是红薯渣子馍和菜疙瘩,营养跟不上。面对这样一名有望成为飞行员的学生,学校高度重视,给了他两项“特权”,一是让他到教师灶吃饭,每顿饭是白米饭或白面馒头,还有炒菜,全部免费;二是他每次回家,老师安排同学护送,生怕他在半路发生磕碰。

  第三轮体检通过后,王建春被安排住进老城区一家招待所,接受第四轮体检。遗憾的是,他在这一轮被筛了下来。飞行员梦破碎,对于一个少年的打击可想而知。为了参加招飞,他还错过了中招考试。顿时,他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对未来很迷茫。

  得知王建春的情况后,相关部门安排他到邙山一所高中半工半读。那年秋天,他听闻征兵的消息,因他参加过招飞,当兵优先录取,他果断报了名。1965年年底,王建春到江西当兵。次年年初,他收到母亲的来信,得知家里花近百元添置了一台缝纫机。那个年代,缝纫机在农村可是个稀罕物件,不仅价格昂贵,更难的是获得购买缝纫机的票。“缝纫机专用票紧俏,一般人很难见到这种票。”王建春说,他后来得知,政府部门为了优待军人家属,特意给了他家一个名额,家人捧着票到安乐供销社购买了缝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