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纸箱、饮料瓶、易拉罐、废旧书报等,以往大多被扔进了垃圾桶,如今它们有了更好的“归宿”:垃圾智能回收箱。

  据悉,去年武汉新增智能回收箱2000台,覆盖全市650个社区、1340个小区,惠及居民40余万户,仅运营不到两个月,每台智能回收箱日均回收量就达70公斤以上,垃圾分类回收蔚然成风。

  6月13日,武汉市汉阳区五里墩街道东方华尔兹小区“爱回收·爱分类”智能回收机前,几位拎着塑料瓶、纸板箱、废旧书报的居民正在排队投放。

  “小区才引进来的回收机,特地过来试试。”东方华尔兹小区居民徐女士说。只见她打开微信,扫描机器屏幕上的二维码,仓门自动打开。把纸箱投递进去,机器立马称出重量,并计算回收费用。点击确认,结算的收益即进入了个人账户,整个过程不到半分钟。

  “这可太方便了,不论废品是多还是少,随时拿下来就能投放。”徐女士说,以前如果纸盒攒得比较少,找回收废品的上门也不合适,如今在家楼下有了这么便捷的设备,再也不用“囤”废品了。

  截至目前,“爱回收·爱分类”智能回收机在武汉投放总数已超过1500台,覆盖人数超150万人,累计回收18084吨,兑付金额1454万元,投递参与人数超40万人,累计减碳30122吨。

  “爱回收·爱分类”武汉地区负责人姜潘成介绍,目前“爱回收·爱分类”智能回收机在武汉的机器规模总量位列全国第3,增速全国第1。“武汉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很高,公司在武汉铺设1500台仅用了17个月。”

  “通过垃圾分类全过程监管APP,我们可以全程了解智能回收机使用情况。”姜潘成介绍,当回收机接近满仓状态,后台系统会根据实时运营状态和车辆定位、交通状况等信息,自动调度派单给最合适的清运员,并规划好最优清运线路,保障回收机内的可回收物在满仓2至4小时内得到清运。

  运输途中,可回收物包裹上还附有唯一识别的二维码,每次装车、卸货都会称重扫码,支持可回收物从源头到销售环节的全流程追溯。此外,“爱回收·爱分类”利用多种智能化手段做到了全流程数据可控,可以有效管理垃圾分类前端收集、中端收运及末端处置数据,量化分类成果。

  姜潘成介绍,居民投递的可回收物被清运到末端集散场后,将按照不同品类精细分拣,之后进入相应的回收再生产工厂进行再生处理,最终“变废为宝”。

  “以我们回收的塑料瓶为例,经过再生处理后,可以做成雨伞、T恤衫、手提袋等各种物品。”姜潘成介绍,通过把可回收物从生活垃圾里分离出来,可以实现1/3以上的垃圾减量,让这些再生资源免于和其他垃圾一起被焚烧填埋,让它们物尽其用,循环再生。

  “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给予我们多方面帮助和指导,大大提高了智能回收机的覆盖面积,让更多的市民能够方便地参与回收。”姜潘成说。

  去年,在东西湖区常青花园铺设期间,经供销社推荐,得到了常青花园城管大队的支持,积极帮其引荐物业,并积极配合沟通。在此推动下,“爱回收·爱分类”顺利在多个小区铺设机器,得到了居民的好评。今年继续扩大铺设范围,预计将在十多个小区增设50台机器。

  近年来,武汉市供销社以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箱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政府引领、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两网融合”新模式,出台《关于做好全市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箱投资建设运营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武汉市2023年新增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箱项目资金奖补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完善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

  武汉市城管执法部门将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箱纳入生活垃圾投放设施管理,市房管部门指导物业服务企业为智能回收箱提供场地、电力和网络等布设环境,投资运营主体规范建设运营,优化服务功能,实时共享数据。通过政企联合、协同作战,有效解决生活垃圾分类投运不便、投运企业进小区难、同区多头竞争等问题。

  到2025年底前,武汉市将累计新增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箱5000台,布设地点从小区逐步推广至企事业单位、商业综合体等场所,同时鼓励企业扩大业务规模,引导居民践行垃圾分类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