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积成小山的黑色废弃地膜,与其他农田废弃物杂乱的堆放在一起,一名工人正操纵着小型挖掘机进行分拣,将地膜挑拣送入传送带。废弃地膜从传送带这一头进入,在另一头就已被加工成可做工业原料的塑料颗粒,一进一出之间,便将农田废弃物“变”成了可以加以利用的资源。

  这条简单却行之有效的“变废为宝”生产线,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工业区,属于海南天明农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从去年初开始,天明公司率先在全省尝试农田废弃物处置,不仅在全省铺开了12个固定回收网点,还建成年处置量达5000吨的加工厂房,累计处置的废旧农膜超过1600吨。

  分拣、清洗、碎化、溶解、重塑、成型,只要进入生产线,废旧农膜在短时间内就能被生产为塑料颗粒,用于制造管道、塑料筐等。天明公司负责人张落星告诉记者,回收之后的废旧农膜再造,流程简单,还能杜绝对环境的污染,但真正的难处,则在于回收。

  据统计,我省共有300亩冬季瓜菜在使用地膜、农膜,但使用之后往往就被随意弃置在田间地头,甚至就地焚烧。“究其原因,是无人回收、无处安放。”张落星说,去年春节后,公司在海口、澄迈、定安等市县建设了12个回收网点,同时配备专业回收人员,累计回收的废旧农膜已超过2000吨。

  不仅仅是天明公司的尝试,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也开始对废弃农药瓶进行了回收再利用。“回收的农药瓶经过粉碎重造,可以再次利用。”正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农药瓶的回收不同于地膜,在解决污染的同时,还能避免残留农药可能带来的损害。

  省农业厅执法稽查处处长梁安琼认为,回收再利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当下或许还不明显,更重要的是随之带来的生态效益,对于保护我省耕地土壤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将起重要作用。

  废旧农膜回收,生态效益上去了,经济效益到底怎么样?张落星说,每吨塑料的颗粒的成本已经超过了1.4万元。“但在市场上,回收再造的塑料颗粒售价在4000元至6000元不等。”张落星说,之所以能够坚持做下去,是因为政府扶持。从去年初,张落星的公司便与省农业厅开展合作,以回收每吨废旧农膜补贴3500元的标准给予扶持,助其开展农膜回收再利用。

  不仅如此,天明公司在全省的12个回收网点也在省农业厅的扶持下逐步完善起来。“回收再利用,难点就在于回收。”梁安琼说,依靠政府扶持不是长久之计,最终还是要从源头上想办法,除废弃地膜回收处置每吨补助3500元、废旧农药瓶每吨补助1.4万元外,我省还在推动制定“强制推广0.01毫米以上地膜”等政策,多措并举推动田间污染治理。

  据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工程,也列入了我省“十三五”期间计划重点实施的五大工程之一。到2020年,我省计划将基层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增加至60个,并将0.01毫米厚地膜推广至300万亩,同时向各市县分解任务,同步推进。

  “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市场运作、用户自觉参与、技术支撑保障、法制引领规范,打出综合治理组合拳,才能行之有效。”省农业厅副厅长周燕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