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大多文玩市场一样,全国各地的旧书市场基本上都是从民间交易发源,再随着淘书客的聚集而逐渐兴起。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济南经三路就有古旧书店,当时这处古旧书店(后改名为古籍书店)还隶属于新华书店,里面就是旧书交易。

  1983年前后,英雄山下早市自发形成一个书市,一些喜欢读书的书友在此交流、淘买旧书。在此之前,由于没有正式的旧书市场,二手书大多被当作废品流通到国有废品回收站,并不对外销售。

  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除了新华书店隶属的古旧书店,人们淘书的选择并不多。这对于爱书人来说,不能说不是一大憾事。

  到了1995年前后,文化市场逐渐有了规模,二手书市场迎来了春天。那时,各类旧货可以自由交易,走街串巷的“破烂王”取代了国有废品收购站,成为了二手书流通的重要一环。

  “破烂王”从市民手中收来旧书,经挑捡、筛选,再批发给旧书经营者,旧书市场逐渐养成。

  旧书市场的存在,契合了那个年代人们渴求知识的需求,兴盛一时,出现了许多旧书流通交易集散地,成为书友心中的圣地。

  在上世纪末,阳信是山东最大的鞭炮生产地,很多回收的旧书旧报,都被都运到了阳信,当作卷鞭炮的原料。无心插柳,鞭炮产业竟然带动了当地的二手书交易产业。

  这些原本要做卷鞭炮材料的旧书旧报,在书友眼中是宝藏,在旧书商贩眼中则意味着商机。

  不少旧书商贩不远千里来到阳信淘书“上货”,机缘巧合之下,阳信成为了名盛一时的旧书买卖集散地。尤其在阳信县河流镇,当地不少村民因贩卖书籍而发家致富。

  这个旧书市场的起源,也是从民间自发形成,2000年到2004年之间,众多旧书商贩自发在文化市场外的空地上摆摊,引来一众爱书人,渐渐有了名气。

  作为济南人,一提起旧书市场,首先想到的是中山公园,这里也是目前济南最大的旧书市场。

  这个旧书市场,可以说是“挽救”了中山公园的人气,景因书美,因为旧书市场,这个小小的公园吸引着各地的书友。

  前些年,中山公园升级改造,这里的旧书摊一部分被分流到了北园大街附近的药王楼,另一部分分流到了英雄山文化市场。在英雄山文化市场里,至今仍有不少专营旧书的商户其中,有一家是专营老报纸,在那里,可以淘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类报纸。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济南的文化东路夜市最为繁盛。这里除了小吃,规模最大的就是旧书市场,摆摊者中也不乏大学生创客的身影。在这里除了淘书,还可以淘碟,这是属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几代人的黄金青春。

  那时,在山东师范大学校园的文化楼东侧的大道边,还有一处旧书摊,从中也能够淘到一些好书。

  当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在业余时间常流连于此,还曾淘到过台湾三民书局出版、著名学者萨孟武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这是一本薄薄的竖排繁体小册子。

  在旧书市场里寻找一本喜欢的书也并不容易,所以叫淘书,可能取“沙里淘金”的意思,其实旧书摊中的大多书并没有多大的收藏价值。有些流落在旧书摊上的书籍,扉页上的某个知名人士的签名的价值远远大于书籍本身,但这样的书并不多,恐怕也难以靠此发家致富。

  我认识的一位知名作家,逝世后其手稿、照片、藏书等等全都流落到了旧书市场,被另一位朋友抢救性买回,当然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已经流落到了他人手中,主人不在世了,这些就成了旧物,开始了流浪,从一处流浪到另一处,从一个人手中流浪到另一个人手中……

  这些流浪的书籍,汇聚起来,就成了旧书市场,喜欢书的人,都喜欢去寻找这些流浪的书籍,就好像是去寻找流浪的朋友吧!

  旧书市场不仅国内有,国外也有,法国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一度是旅行作家和画家创作的主题,其热度不亚于艾菲尔铁塔。

  据说塞纳河畔的旧书摊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的旧书商可以称得上是法国流动商贩的鼻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流动”书贩、书商们在塞纳河两岸有了固守的书摊,再逐渐沉淀为文化风景线。

  二十多年前,我去欧洲采访,一位国内同胞告诉我,那时的法国人对电视节目还比较排斥,喜欢阅读纸质书籍或报纸,认为这种纸质的东西才是有“营养”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