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同程金融APP涉嫌非法高利放贷、套路借款人的案件。案件当事人小张因为囊中羞涩,无奈到同程金融APP借钱,被告知要先购买它的礼品包,然后同程金融APP回收礼品包中的礼品卡,将钱汇至购买礼品卡者指定的账户上,等于就是到同程金融APP贷到了款。
但这是有代价的,天上不会掉馅饼,消费者购买礼品卡变现是要打折的,晚会上曝光的折扣是9.4折,就是100元变现礼品卡只能拿到94元现金,被扣除了6元;而这仅仅只是第一步,还有层层诱导,比如借款人购买一个2448元的礼品包,其中1800元是礼品卡,还有648元是各种权益折扣,包括高铁贵宾厅优惠券、机场贵宾厅优惠券,通常这类借款人本身缺钱,是不会去消费这些权益的,这样同程金融就不用支付费用,钱被自己赚走了。且花样不断翻新,捆绑销售实物,比如借款人购买2450元礼品包,包括1700元礼品卡、实物145元,其他605元,对借款人声称10包洁面巾是从209元优惠到145元,而生产厂家反馈说10包洁面巾价格不过30元,这样的实物搭售实在太坑人。
总之,通过诱导借款人购买礼品包中的礼品卡以及其他消费权益,那位小张购买礼包的价格一共是4万多元,通过兑换、回收,实际到手的只有2.8万多元,有近三分之一的钱被同程金融给“吞噬”了,而借款人实际偿还仍然是4万多元,这就相当于收了砍头息。
同程金融APP对借款人购买的礼品卡打折兑现以及兜售的其他消费权益,比高利贷还高利贷,被同程金融“消化”掉的资金实际是收取了高昂的“砍头息”。正是因为它的违规,被许多消费者投诉,仅在一家投诉平台上,关于同程金融的投诉就高达36755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投诉礼包贷款产品的。
有些网民朋友想不明白,既然是给借款人放贷款,为何不直接给钱,还要通过购买礼包拐弯抹角的方式操作,岂不增加自己的麻烦,也给借款人带来不便?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同程金融的精明之处也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我国对开展金融放贷业务都是实行资质管理的,也就是由金融监管机构发放金融许可证;如果没有获得金融监管机构发放的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是没有放贷资格的,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开展贷款业务;否则,放贷就是违法金融行为,是要受到金融监管当局以及司法机关严厉惩处的。由此,同程金融开始绞尽脑汁,打着电商给客户销售礼品包的“合法”旗号,通过给礼品卡与权益消费、实物消费等捆绑销售一起进行违法放贷;这种方式在表面看来,似乎只是一种平常的电商销售行为,与放贷业务不沾边,使非法放贷业务的行为具有很大的迷惑性、隐蔽性和欺骗性,在很大程度上可逃避金融监管部门的查处和打击。
同时,同程金融APP也早就料到了会有消费者投诉,做足了各种准备,不仅想好了合理又合法的说辞,也找好了退路,让人无法找到它的破绽:比如记者采访同程金融公司时被玩捉迷藏,根本找不到公司在哪儿?记者通过网络信息找到该公司时,工作人员当即否认其销售的礼包是贷款;且当记者说多出的钱消费者不认可、也用不到的时候,工作人员回怼“你用不到,为什么要买?肯定是合法合规的,我可以建议你去报警,或者到当地的工商所投诉”,这真的让记者无话可说。
同程金融APP这种高利套路借款人的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放贷行为,之所以能够存在,在于它拐弯抹角地变换“马甲”,难以被及时查处;同时,它能够存在这么长时间没有被取缔,在于它隐蔽性、欺骗性很强,难以被监管部门及时识破。
所以,遏制同程金融APP这类变换“马甲”变相放贷的公司,金融监管机构与网络管理部门以及司法部门应联手加大管控力度,建立立体监管体系,让金融监管不留盲区,提高监管的灵敏性,增强打击的及时性,铲除违法放贷滋生的社会空间。同时,引导金融消费者不要贪图方便,树立正确的金融消费观,审慎选择提供贷款服务的机构或平台,理性借贷、合法维权,不给非法放贷机构以可乘之机。此外,不给任何涉嫌违法放贷机构以侥幸心理,加大违法成本。比如此次同程金融虽然向社会公众致歉,下架了相关产品,但这是在央视曝光所形成的强大社会舆论压制之下不得不做出的姿态;否则,同程金融的违法放贷行为还会继续。所以,对于这类多年违法放贷的公司,应予严惩,将同程金融APP以及其背后的公司和其他关联公司都应予以关闭取缔,并根据涉案金额等追究相关人员民事或刑事责任,绝对不能让其轻松过关。唯有如此,才能惩前毖后,增强法律之剑的威慑力,也才能打消其他公司图谋违法放贷的非分之想,让更多民众免于陷入高利贷的漩涡。
落入同程金融违法放贷陷阱的大都是社会金融,政府要重视对他们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金融机构应切实将普惠金融服务的大门向他们敞开,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满足他们合理的金融需求,从根本上斩断违法放贷机构的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