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清区下朱庄街道碧溪园第一社区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隐藏着一个小小的“红色展馆”,名叫“惠财藏馆”。藏馆的主人是67岁的张惠萍和68岁的段树财夫妇。20年来,夫妇俩收藏报纸1万多种、10万余份以及大量的党章、党徽、党报等党史资料。这份执着与坚守令人感动,也感染着身边很多人,他们先后获评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天津市文明家庭等荣誉。

  近日,记者来到碧溪园第一社区“惠财藏馆”,100余平方米的收藏空间里整整齐齐装满各类藏品。报刊、书籍类藏品的纸张虽已泛黄却被保护非常完好,犹如夫妇俩珍藏着的一份份真情和财富。

  “报纸是时代的镜子,通过它,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感受时代的脉搏。”张惠萍告诉记者,她从年轻的时候就热爱阅读,特别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动态,无论是国家政策的调整,还是社会变迁的热点,她都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并与街坊邻居们分享。

  对很多人而言,报纸的寿命只有一天,甚至是短短的几个小时,而在张惠萍的心中,报纸上刊载内容的生命力远不止于此。因此,在退休后,她养成了收集报纸的习惯,一份报纸读完,她都会第一时间把有价值的内容剪下来,再分门别类粘贴起来,装订成一本本剪报资料。“红色剪报”里有毛主席语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回忆文章、英雄人物、雷锋故事等。同时,刊有养生、健康信息和公益图片的报纸也是她收集的重点。

  “一把剪刀、一瓶胶水、一份报纸我从2004年开始剪报,起初只有我自己整理报纸,后来老伴退休了,我们俩一起剪报,报纸上的知识和新闻资讯很丰富,这些剪报对后期深度了解相关信息和知识,以及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都很有益处。”张惠萍说。

  “我小的时候身体弱,经常生病,家里人都很着急,后来我就慢慢锻炼身体,体格逐渐强健起来。所以,我对体育运动有着独有的热爱,现在我仍然坚持骑行和跑步。”张惠萍告诉记者,2008年,她在报纸上阅读到了一篇关于北京奥运会火炬手的文章,深受感动。于是她就按照报纸上刊登的火炬手所在单位挨家去找,每找到一个火炬手她就同火炬手合影留念,合影后还会询问火炬手认不认识其他火炬手,如果认识就介绍给她。就这样,张惠萍用3年的时间,找到了378位火炬手。

  集报之外,夫妇俩还是《今晚报》的忠实读者,长期订阅《今晚报》。2006年,张惠萍加入到《今晚报》评报员的行列,并连续两年荣获百佳评报员称号。

  “虽然我们长期订阅《今晚报》,老伴还是评报员,但一直没有收藏到《今晚报》的创刊号,这件事成了我们两口子的心病。”段树财告诉记者,2013年夏天的一天傍晚,他在狮子林桥海河边的旧书跳蚤市场转悠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心仪的藏品。天渐渐黑了,就在他打算离开的时候,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本牛皮纸封面的报纸合订本,他打开封面,发现第一张报纸竟然是1984年7月1日的《今晚报》创刊号,当时他高兴的差点蹦起来。最后,他在这个书摊上总共淘到了4张《今晚报》创刊号,其中有2张是合订本里的,还有2张是单张的,了却了夫妇俩多年的心愿。

  20年的集报经验,让张惠萍成了“剪报达人”。在“惠财藏馆”的展柜里、桌子上、箱子里随处可见摆放整齐的剪报册,她还为剪报册分门别类编上了号,其中有政治、文化、体育、教育、写作、妇女、诗歌、社区建设、老年生活、医疗保健、趣味图片、美术绘画、综合资料等40多个专题门类。

  20年来,张惠萍夫妇为了收集到全国各地的党报、都市报、晚报、晨报走遍了北京、新疆、山西、西藏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收藏了10万余份报纸。收藏的报纸中,涵盖了自清末光绪年间、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报纸10000多种。此外,还有创刊号、休刊号、停刊号、复刊号、号外报纸以及丝绸报、绢报、金箔报、银箔报等珍品报纸。

  张惠萍于2009年加入天津市收藏家协会集报专委会以来,逐渐成长为协会的副会长,她长期和集报协会的会员们,利用自己收藏的资源,在党政机关、学校、部队、社区等单位举办展览宣传正能量,为社会发展和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在北京、山东等地也有张惠萍参与集报剪报展览的身影。加入天津市收藏家协会集报专委会15年来,张惠萍协助协会举办各类报展几百次,受益人群达几万人。

  在集报过程中,夫妇二人把集报、研报、用报融为一体,在整理归类报纸的同时,每逢党和国家重大的纪念日,他们都会举办报纸展览。在建党90周年时,他们应中国报协的邀请,去北京参加了中宣部在农业展览馆主办的全国报刊成果展。2013年12月,应邀参加了山东省德州市委、市政府举办的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红色文化精品展。他们收藏的《人民日报》创刊号、《解放军报》创刊号、《解放日报》创刊号、《中国青年报》创刊号和《今晚报》《天津日报》《甘肃日报》《陕西日报》等创刊号均参加了展览,并获得了组委会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牌。

  多年来,为了收集藏品,夫妇二人每周都要到古文化街、鼓楼、沈阳道、蓝海商贸城等旧货市场去“淘宝”,不少藏友都认识他们。废品回收站老板、旧书摊的摊主们同他们都是“老相识”,手里有“红色史料”都会帮他们留着。

  段树财回忆说:“一天夜里,我听说常去的万新村那家废品回收站来了一堆旧书,凌晨2点多我就起床,骑了2个多小时的自行车,赶在收摊前淘到了三本《选集》,其中一本还是帆布面的,可把我高兴坏了,一直念叨着这趟没白跑。”

  2020年,夫妇二人卖掉在河东区福东里小区的房子,来到武清区下朱庄街道碧溪园第一社区定居,并在自己家中开设了“惠财藏馆”。2020年9月24日,“惠财藏馆”正式开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开放以来接待了河东区教育局、武清区各机关单位的党员干部,天津市集报协会会员、北京报友、社区居民几百次。“读本书,看张报,人们的心态会变得更平和,我们想把这儿打造为一个舒缓心灵的文化知识充电站。”张惠萍说。

  2023年9月24日是“惠财藏馆”对外开放3周年纪念日。纪念日这天,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名誉会长张骏与报纸收藏家杨全胜、孟繁茂、蔡立群、王启君、张国林、邱福军、陈学增等北京报友一行专程来到“惠财藏馆”,表示祝贺的同时,参观、学习,交流藏品。

  张惠萍、段树财夫妇虽都不是党员,却有着一颗爱党之心。多年来,他们用收藏的红色史料办展览,义务为大家宣讲党史,让大家了解中国红色历史文化,传递红色正能量。截至目前,已举办过党史宣讲300余场。2021年,张惠萍被选为武清区人大代表,区妇女代表,随着社会影响力的增强,张惠萍也逐渐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为强化社区党员学党史、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庆祝中国成立103周年,近日,碧溪园第一社区举办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天津”主题集报展,邀请社区党员、团员和社区居民共同参加。

  本次集报展览中展陈的报纸均由“惠财藏馆”提供,展出的报纸保存完好,主题鲜明,从黑白到彩色,从泛黄发皱到清晰如新。党员、团员们在一张张报纸前驻足观看,不时和身边的观展者一起交流讨论。现场,张惠萍为前来参观的党员、团员讲解党的百年奋斗史和发展历程:“希望来参观展览的党员、团员们能从这些报纸中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一路走来的经历和取得的成就,从中领略党员精神的深刻内涵。”

  张惠萍夫妇不仅把自己对集报的热爱传递给了社区的居民,还经常走进武清区各中小学校办展,教给孩子们剪报知识,传递红色正能量。为庆祝中国成立103周年,让更多党员、青少年学生进一步学习党史、理解党史,日前,张惠萍、段树财夫妇带着珍藏多年的80张泛黄的报纸,走进武清区滨河道小学,举办“80位人的故事”集报展。贺龙、陈毅、黄克诚、杨靖宇、钱壮飞本次展览展出了《北京青年报》为庆祝建党80周年,于2001年4月12日至7月1日连载的80位人的故事和有关图片。

  “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二十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我们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活动现场,张慧萍宣讲并介绍展览,在让师生们了解报刊收藏的同时,也给大家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通过观展,同学们了解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了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展览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张惠萍对记者说:“今年是建党103周年,无论在社区还是学校,通过重温党史,激发大家学习党史的热情,对于我们来说都很有意义。今后不管多难都会坚持下去,尤其是让青少年更多地了解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今晚报记者 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