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星罗棋布的文创园区里,位于青羊区的祠堂街艺术社区应该说是最为特别的存在之一。

  首先是历史底蕴足够深厚。这条源自清代、有着300余年历史的街区,目前保存着6栋百年建筑,是成都市中心最后一块保留百年街巷格局和历史遗存的街区。被历史学者谭继和、袁庭栋誉为“天府文化现代化新起点”。

  此外,祠堂街与人民公园隔街相望,毗邻宽窄巷子、天府广场,项目总共占地不到20亩,街道总长度约300米,可以说是非常“袖珍”。

  在历经五年的城市有机更新之后,祠堂街艺术社区在新的文化经济与消费浪潮之中,持续通过空间改造、产业更新和文化传承,焕发新生。

  它就如同一个小小的文化产业“磁力场”一般,与四川省美术馆、成都博物馆等优势互补,构建起“十分钟文艺生活圈”。

  更为重要的是,街区通过陆续吸引木木美术馆、Patagonia西南首店、MISBHV全球首店、年轻咖啡品牌store by .jpg、国际时尚买手店ENG在此入驻,逐步打造出一个集展览、消费、孵化、人才聚合、艺术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艺术社区。

  今天,《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进了这个“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同时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国际潮流范的文创园区,邀请到三位创始人/主理人分享其选择在Ci(祠堂街)扎根的原因。

  Patagonia祠堂街店长Van:无边界、历史感,这是祠堂街最大的特质

  在户外圈,巴塔哥尼亚(Patagonia)一直被视作“低调奢华”的代表,素有“户外GUCCI”之称。这家来自美国的顶级户外品牌,由伊冯·乔伊纳德(Yvon Chouinard)于1973年创立。

  去年,6月30日,Patagonia西南首店率先开业,成为祠堂街艺术社区首个亮相的重要品牌。作为祠堂街的“新居民”,Patagonia迅速与周围的社区打成一片。

  祠堂街至今仍保有百年的街巷格局,建筑风格以川西民居为主,辅以近现代的中西合璧建筑。我们清楚地看到祠堂街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在‘保护中更新,传承中创新’的理念。这和我们巴塔哥尼亚的品牌追求很契合。Patagonia祠堂街店长Van表示。

  走进Patagonia西南首店的独栋建筑,可以看到装修尽可能地保留了建筑原有的风貌,窗框、地板、楼梯也都采用了复古的砖红色。

  一层以产品陈列为主,二层除了零售区域外还有维修车间、休息活动区,以及一个小型的观影/沙龙区域。

  “我们会不定期邀请合作的公益组织驻店,为当地环境保护及户外爱好者提供交流的社群活动,覆盖冲浪、攀岩、徒步、飞蝇钓等。”Van介绍道。

  相较于其他文创园区,在这位户外达人眼里,祠堂街艺术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边界和历史感。

  “无边界意味着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任何的业态都能包容,到处都可以很chill;与此同时,无论是人民公园,还是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这里的历史厚重感是别的园区不具备的。”

  谈及成都的产业环境,Van分享道,“成都一直都是户外产业与户外消费的重镇,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的推进,户外运动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向山野,融入自然。”

  “与此同时,成都也是一座非常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无论是做户外,做文化创意,还是消费场景,都能找到适合的载体。”

  作为亚洲第一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称号的城市,成都的美食文化一直都是亮眼的存在,亦成为各大文创园区丰富业态、吸引流量的关键锚点。

  创始人之一的Lulu曾在智利运营火锅店,回国之后,在成都遍寻合适的开店载体,从南门到西门,从太古里到祠堂街。

  这位拥有跨文化、跨地域背景的新成都人分享了这样一个场景,“有一天早上9点,我到店的时候,祠堂街早上的雾气还未散开,太阳朦朦胧胧的,我看见对面人民公园一群大爷大妈在打太极。那一瞬间,我感受到真正的chill,感觉到我离这座城市更加贴近了。事实上,成都这些年变化非常快,但我始终相信有许多跟我一样的年轻人,不只是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始终对那些充满了烟火气、有生命力的东西着迷。”

  在Lulu看来,成都这几年各类文创街区蓬勃发展,为像她这样新式餐饮的创业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以前一提到人民公园、祠堂街片区的美食,大家都会联想到老妈蹄花之类的传统餐饮。我们前期调研时,发现这片区域的气质与之前完全不同了,新增了很多年轻的业态。”与此同时,像是拥有百年历史的鹤鸣茶馆,仅在对面,一步之遥。这种新与旧的反差感是其他文创园区没有的。于是,我们当时很快就决定在此开店。

  某种程度上,与祠堂街艺术社区的理念一样——没有边界,又高度浓缩,Lulu新开的这家店聚焦年轻消费群体与周边的文创业态,在不大的店铺内“浓缩”了厨房、酒水咖啡区、独立的甜品间、烘焙的零售区。

  “新式餐饮该有的我们都有。因为喜欢户外运动,喜欢大自然,所以店门口种满了不少植物,比如:迷迭香、莳萝这类与食物相关的香料。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根据祠堂街的艺术调性,在店内举行小型音乐会或是其他一些活动。”

  Store by .jpg主理人马肇雄:作为一家年轻品牌,我们拥抱新与旧的融合

  相关数据显示,从产业上看,2023年我国咖啡产业规模2,654亿,过去三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14%。

  从城市分布来看,上海的咖啡馆数量为9553家,位居全国第一,广州、北京、深圳和成都分列2-5位。此外,在下沉市场中,咖啡的普及速度同样迅捷,已经广泛覆盖各级城市消费群体。

  作为一家来自广州的知名连锁咖啡品牌,Store by .jpg近年发力布局成都咖啡市场。从IFS,到仁恒置地,再到祠堂街艺术社区,Store by .jpg持续扎根。

  Store by .jpg祠堂街店的主理人马肇雄,在新来成都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他探访了接近50家本地咖啡店,足迹遍布大街小巷。

  对初来乍到的马肇雄而言,祠堂街艺术社区那种慵懒的气氛是许多沿海城市很难复刻的,这令他印象深刻。

  在他看来,祠堂街不仅仅是一个文创为主导的商业空间,更是成都文化和历史的见证,代表了城市更新的方向。“我们作为一家非常年轻的品牌,选择这里,能更好地诠释一个品牌对于城市更新的认知,我们欢迎新与旧的融合,也希望能够与成都人的生活更多地融合。”

  因此,我们看到这位祠堂街的“新居民”,针对成都的文创消费市场,开发出与天府文化相关的限定咖啡饮品,如盖碗Dirty,以此增加顾客的体验感和话题性。

  同时,还通过举办社区活动,如艺术工作坊等,与邻居们建立良好关系,积极融入社区生活。“我们还希望与当地艺术家合作,呈现对咖啡及生活的多重视角,为社区留下一些特别的记忆,”马肇雄表示。

  最后,在马肇雄看来,这座城市拥有较浓郁的咖啡消费氛围,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一些跨界融合的“爆点”。不过,他也希望大家在拍照打卡之外,能够更进一步地去了解咖啡背后的文化。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走访祠堂街艺术社区后发现,通常我们在谈文创产业或文化经济时,习惯了宏观层面的叙事,试图寻找到明晰的产业发展逻辑,但当我们真正深入街巷,穿梭于不同的场景,才发现,文化经济土壤的培育绝非朝夕之功——

  除了一个更加包容、视野开阔的顶层设计,更离不开每一个在不同细分领域探索、创新的市场主体。

  在祠堂街艺术社区上,我们看到了如何以文化艺术为主导去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我们亦看到了这座城市在大力培育发展文创产业的过程中,所迸发出的不止于产业的,而是更为强大而深邃的力量——通过营造无边界产业生态,让城市社区持续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