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随手把一个塑料袋扔进垃圾桶,你是否会想到,你也许正向一群在这里发家且鲜为人知的千万富豪贡献利润?
这里是位于老成渝路上一个小镇,这里的垃圾堆积成山,可从垃圾堆走出了数十位千万富豪;数年之前,他们还是穷光蛋,甚至还点不起煤油灯!
这里是内江牛棚子废旧物资市场,也是西南最大的废旧物资交易市场,一个小镇上的和富豪们的故事过去数年一直被掩盖在成堆的垃圾之下,本报(注:成都商报)记者带你一起揭秘这里的财富生态。
从内江城里到牛棚子废旧物资市场大约需要1个小时,如果你手里有一幅内江地图,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废旧物资市场就集中在从内江东兴区?木镇到隆昌双凤镇的公路沿线公里的公路两旁)。
驱车前往,废旧物资市场的核心地带则集中在?南乡境内,沿线农户的小院里成堆地摆放着垃圾,有些农户干脆在墙上刷一层白灰,上书红字:废品收购。
根据?南乡相关部门统计,牛棚子废旧物资市场年交易额40亿元左右,截至去年8月,据不完全统计,市场里有经营业主300余户,经营场所600余亩,从业人员近万人。特别是废旧塑料交易量占全国废旧塑料回收、交易量的三分之一。
如此大的市场成就了一批富豪。熟悉市场的人士为记者列了一份名单,名单上的10多个人至少都是千万级富豪。他们都很低调,肯定不会告诉你有多少钱!该人士透露,在这个市场,几十万元身家根本不算什么,100万元才算有点钱。
在?南乡去年上报给东兴区的一份材料中,对于这里的富豪的描述是:市场上身家超过百万的业主达50户以上,500万元以上的业主约10户,上千万元的业主约5户。这个统计很保守,参与统计的人士透露。
废旧市场里的千万富豪们和他们的作坊式小厂一样,你根本无法从外表上看出区别。?南乡镇上临路门面密集,一般一个老板用一两个门面,负责管理市场的徐富金说:临街的铺面做收购,铺面楼房后面通常有一块地或是大棚做简单的加工。
老板不在,你去对面的茶馆找吧!记者在数家作坊式小厂内得到相似的答复,大多数时间都泡在茶馆里打牌,在知情人士的帮助下,记者在茶馆里找到了5位做废品收购的老板,这里做生意一般过了元宵节才大规模开始,几乎所有的老板都在内江城里有房子,过年都到城里去了!
几张桌子,几条长凳,甚至还弥漫着废旧塑料的怪味,这就记者在几家茶馆内看到的场景。
老板们并不太愿意与记者接触,对于身家更是讳莫如深,你不能写,最多写我一年赚几万元,不能超过12万元,一位被业内认为有千万身家的富豪说。
?南乡牛棚子村村民刘昌海是当地公认的千万级富豪,20多年前就开始走街串巷,收破烂转手给外地老板。记者见到他时,他却根本不承认赚了钱。
一位姓卿的老板在牌桌上和记者聊起塑料回收生意时说:没有多少钱,你看我们打的都是小牌。不过,同桌的两位牌友透露,随便有几百万身家!据悉,卿老板在镇上做废旧物资生意已经有20年,是牛棚子市场里最早致富的一批人之一。
财富积累以后,牛棚子市场的一些老板开始转移投资:当初的收荒匠刘昌海不仅办起了?南乡首家PVC管生产企业,还在内蒙古拥有一家分厂;牛棚子市场的鞋底大王胡仲辉早已进入物流市场;还有人在内江城里开起了超大茶楼……
赖明水如今的身份是四川新明塑业有限公司的老总,被行内公认为破烂王前辈的刘昌海建议记者,一定要和赖明水聊聊,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如果没有赖明水,也许就没有牛棚子市场的今天!
2月15日,几经周折,记者在四川新明塑业有限公司内见到了赖明水,和众多发家的破烂王一样,赖明水并太愿意谈及过去的岁月,没啥好采访的,我们做得一般!
据悉,赖明水和刘昌海曾是合作伙伴,上世纪80年代,他们开设的废品收购点成为如今这个硕大的牛棚子垃圾市场的前身,当时是第一家,后来越来越多。
后来,赖明水和刘昌海分家,各自自立门户,赖明水在牛棚子市场建了一个废久塑料的加工厂。刘昌海则在牛棚子市场办了一家PVC管生产企业。刘昌海向记者透露,赖明水做得比他更早,规模也更大。
赖明水搬厂的故事其实是赖明水买下了东兴区的一个铁钉厂,然后改造成了现在的四川新明塑业有限公司。
记者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四川新明塑业有限公司在业内颇有名气,其产品包括各种塑料管、排水管等,销售遍及云南、广西、贵州、河南等地。
一开始煤油灯都点不起来,就出来收破烂,后来做废旧塑料加工又办厂。赖明水对自己的经过轻描淡写,不过关于赖明水的,牛棚子市场内那些破烂王都能说出一二来。
牛棚子市场有人士向记者透露,赖明水才算牛棚子市场里走出来的大富豪,身家估计可进内江前几名。不过,赖明水向记者否认这一说法。
无论如何,从收破烂发迹到办企业发家,从初加工到深加工,赖明水为牛棚子市场里的破烂王树立了财富榜样!
胡仲辉刚刚把车换成了凯美瑞,在牛棚子市场,他是有名的鞋底大王。20多岁开始混迹废旧市场,从一辆自行车开始,如今50岁的胡仲辉早已功成名就。
1985年,胡仲辉以100多元的积蓄为本,买了一辆自行车,开始上山下乡收废品。之前,他先后在铁路上和玻璃厂上班,一天能挣两三元钱!
好像听说这儿收破烂有搞头。胡仲辉决定赌一把。出人意料,推着自行车收皮毛羽绒,一天下来居然赚了20多元。胡仲辉兴奋不已,从此开始大张旗鼓地走上了收破烂之路。
1990年前后,牛棚子市场里零星的废品收购点逐渐增多,由于交通便利,牛棚子市场的名气开始逐渐向外传播。牛棚子市场附近的一些村民也加入收荒匠大军,收破烂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1993年前后,牛棚子市场主要集中的是内江周边的一些废品,就在那个阶段,胡仲辉开始往外地跑,组织外地的废旧物资往牛棚子市场里运———整车整车的废品向牛棚子市场里运,再运出去时,胡仲辉的腰包开始真正鼓了起来。
早先,只要能转手的废旧物资,胡仲辉都收,可同样的事情同行们也在做,利润很薄!于是在1995年前后,胡仲辉将重心放在了废旧金属收购上。最让胡仲辉兴奋的是,一次一个旧厂房里的机器整体转手,胡仲辉只花了一天时间就接了下来,那一天就做那一单他就赚了8万元。
不过,并不是每次都会运气这么好。一次,胡仲辉组织了一批废旧金属线,刚装上车运出不久,有关部门就接到了举报电话,检查人员很快就在废旧金属线中发现了新的铝线,物资被罚没。类似事情接连出现,胡仲辉最终决定转做废旧鞋底和旧书报的收购转手生意。
在从东兴区进入?南乡镇上的进口不远处,你可一看到临路上四家小楼前鞋底堆积如山,那里就是鞋底大王胡仲辉现在的产业之一。每天进出货都是几十吨,收购现金要准备10多万元,胡仲辉透露,他做的鞋底生意大概需要100多万的资金才能正常周转,现金交接,如果几天不出货,就有积压的危险。
通常情况下,牛棚子市场附近的商人或是胡仲辉的固定客户将各种各样的旧鞋收集到牛棚子市场,胡仲辉聘请的一大批工人将旧鞋进行处理,只留下废旧鞋底。在根据不同的材质进行分类后,胡仲辉将分类的旧鞋底卖到广东、安徽等地。
材质不一样,价格差别很大,每吨从1000多元到4000多元不等。胡仲辉透露,每吨鞋底大致算下来有几十元的毛利。一年房租大概10万元,工人工资每个月发3万多元,胡仲辉表示,现在做这个生意并不怎么赚钱,前几年他买了一辆车,搞客运。不过,在附近的一些人看来,胡仲辉身家早已超过千万。
从赖明水、刘昌海到胡仲辉等,一开始都是身体力行,走街串巷,从收鸭毛、头发、猪鬃等开始,简单处理后,转手卖给外地老板。成批的收荒匠不仅积累的财富,也积累了声誉。
内江周边一些城市,都有破烂集散地,但始终没有形成牛棚子这样的规模。这是因为牛棚子市场里的各个商户目前形成了专业化特色,即每家商户都集中收购一种废品,比如鞋底、旧轮胎等。按照官方统计,牛棚子市场经营种类包括塑料、金属、羽绒、毛发、书报纸等5大类400多个品种。利润非常薄,主要是靠规模效应,量大才能赚钱。负责管理市场的徐富金说。
牛棚子市场三线穿市(成渝高速公路、老成渝公路、成渝铁路),便利的交通和积累的基础让牛棚子市场的规模积聚膨胀,牛棚子也形成了以废旧塑料交易为主的格局。
牛棚子市场的老板做废品回收的最大成本是废品收购和人工工资。据悉,牛棚子市场附近村庄不少农民在市场内打工,工人月薪一般在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