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垃圾分类引领着低碳生活新时尚;在医院,医疗废物日产日清成常态;在园区,清洁生产让“工厂”变身“花园”这是一座“无废城市”的理想图景。
自启动“无废城市”建设以来,无锡决心要与城市固体废弃物认真较量一番。引进先进技术、建设处理设施、推广管理模式朝着“2025年建成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无锡特色无废城市”目标,如何为固废找到合理去向,从而实现“无废城市”建设“加速跑”?
走进中环领先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清水池综合废水回用系统正在轰鸣作响,将源源不断的废水变成“活水”用于各个生产过程。“通过这套设备,每年可回用9.2万吨废水。”相关负责人说,公司今年以来开展清水池综合废水回用、漂洗水回收改造等14项改造,单位产品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减少15%、单位综合能耗下降10%。
“作为产废的主力军,抓住工厂企业废弃物的减量化,就抓住了无废城市建设的牛鼻子。”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处长罗小春表示,实现减污降碳,推动绿色发展转型,源头减量是关键。
在江阴,一座5层楼高、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立体式印染产业集聚大楼在徐霞客镇拔地而起。江阴市生态环境局人士介绍,把镇上16个印染企业都归并到集聚区后,将使徐霞客镇印染行业排放总量减少一半以上,并实现产业的整体提升。
让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无锡各地正在努力。灵山、鼋头渚等景区不仅建设中水处理站,还全面开展观光车“油改气”,噪音较高的设备也均采取隔噪措施;“颜值”节节攀升的农贸市场告别了往日的脏乱差,市民们再也闻不到异味,脚底下也踩不到垃圾,可降解购物袋随处可见,良好的消费体验让人心情愉悦。
“要打造更多无废细胞,让学校、园区、4S店、商场、机关等都参与进来。”罗小春说,今年无锡将建成100个“无废细胞”,目的就在于让“无废文化”成为全城共识。有专家建议,无锡可将个人衣食住行用等生活中有效的低碳行为开发为标准化的个人减排场景,并探索绿色商业激励机制,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减废降碳。
无锡是太湖治理的前沿重地,如何妥善处理大量的城乡有机废弃物,是深化太湖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无废城市”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
不仅要“吃干榨净”,还要“变废为宝”。在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相关项目一天能处理城乡有机废弃物100吨,其中城镇污水污泥25吨,协同处理蓝藻藻泥、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餐厨垃圾等有机质75吨。产生的沼气可用来发电,沼渣则处理为营养土用于还田。
把“废”拉来把“宝”送走,更多“变形记”正在上演。秦望山绿色循环产业园内,涵盖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等各类固危废的全链条、全流程资源化利用体系运行有序。在这里,生活垃圾进厂焚烧后,处理过的炉渣用于道路修建、制砖,飞灰生产工业盐、岩棉等产品;建筑垃圾经破碎、除杂后“变身”再生骨料,投入市政道路工程“发挥余热”;工业废液(蚀刻液)处置过程中贵金属可实现99.5%以上回收率。
App一键下单即可上门回收家具、衣物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与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两网融合”也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无锡蜻蜓分类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的蒋鹏飞说,依托“蜻蜓分类”App预约服务,“骑手”会上门帮助垃圾分类,再将分类物品按标准送至最近的分拣站,提高生活领域废塑料、废弃电子产品等再生资源回收量。
“无害化”是固废管理的根本目的和总体要求,保障固废处置能力是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那么,无锡固废的处置能力跟得上垃圾的“生产量”吗?
来到位于堰桥工业园的飞灰填埋场,一期项目已经“吃饱”,将复绿成景观公园,今年启用的二期项目日均可填埋处置300立方米螯合飞灰,工人正通过地埋管道运输飞灰、打足膜袋。有关负责人顾云峰说,根据无锡每天产生约5000吨生活垃圾以及3家垃圾电厂的飞灰产生率估算,二期项目能够“兜底”至少未来5年无锡市生活垃圾焚烧后产生的“残余物”。惠联餐厨废弃物处置项目也正在扩建中,计划明年上半年建成并带料调试,今后每天能处理600吨厨余垃圾和125吨餐饮垃圾。“这是无锡第一座大规模集中处置居民小区厨余垃圾的终端设施。”相关人士介绍。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驶上“快车道”。近年来,无锡先后建成光大(锡东)环保能源二期、惠联垃圾电厂二期等项目,新(改、扩、迁)建生活垃圾转运站9个,新建惠联餐厨二期、江阴餐厨二期等项目,形成与生活垃圾分类相匹配的收集、转运、处理能力。据统计,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9850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1200吨/日,一般工业固废处理能力达1063万吨/年、建筑垃圾处理能力达230万吨/年、危废处理能力达284万吨/年。总体来讲,无锡的固废处置能力已超过产生总量,为“无废城市”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