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已经满5年。2019年《条例》实施前后,上海小区的投放点、垃圾房都经历过一轮改造,以适应垃圾分类的要求。五年过去了,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类效果怎么样?来看记者调查。
在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瑞虹二期小区,记者发现,智能化的垃圾箱房坐落于小区的绿植丛中,居民微信扫码或输入手机号就可以自助开启仓门,完成可回收物投递。箱房内部还配有通风设备、除臭装置、防蚊装置等设备,优化环境。
小区的垃圾箱房回收设备引入“智慧大脑”,针对不分类行为还能进行“云劝导”,垃圾桶满了还可以预警。
上海市虹口区安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雷国兴称:“它其实就是实名了,如果有一袋垃圾放在非投放的位置,那么物业管理人员还有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会有一个画面的提醒。”
近两年,上海通过推进投放点改造提升,打造了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精品小区和智慧垃圾箱房。今年,上海还将继续建设300多个精品小区,推进3000多个分类投放点专项更新。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获悉,上海全市居住小区分类达标率从《条例》实施前的15%提高到95%。今年1至5月,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627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1吨、湿垃圾日分出量9111吨,较《条例》实施前分别增长1.8倍、15倍和70%,而干垃圾日清运量17060吨,减少17%。
上海不但在垃圾分类上坚持下来并不断精进,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也出了不少新举措。
家住上海市虹口区林云小区的孙女士,刚刚整理出一批旧纸箱等可回收物。由于家住五楼,打包整理好的生活垃圾体积大且不易搬运,于是孙女士通过沪上回收微信小程序预约了街道垃圾中转站的上门服务。
上海市民孙女士称:“手机上下单很方便,岁数大了下楼也不方便,预约好时间,然后他们都会上门的,可以方便我不用走下去了,上五楼也挺累的。”
上门回收人员杨克术称:“称分量,明码标价,给居民费用,我们是不向居民收费的,一天20单左右。”
据介绍,这款小程序已覆盖上海全市16个区,依托市级可回收物回收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了各区回收主体企业服务资源,为市民进一步提供更灵活、更便捷的回收服务。垃圾回收线上可预约,线下可交投。上海还围绕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便民理念,在沿街设置24小时可回收物精细化智能回收设备,市民不但方便交投可回收物,还能把这些垃圾变成“真金白银”。在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路街道可回收物中转站,记者看到中转站外墙配置了嵌入式可回收物智能箱,设置了废纸、废金属、废塑料、白色玻璃、绿色玻璃、其他玻璃、杂塑、泡沫、废纺织物等9个分类投放口,陆陆续续有居民来此交投。
对高价值可回收物进行有偿回收,低价值可回收物公益交投,居民不但能将部分闲置杂物变成零花钱,还可以将旧衣物等捐赠回收,“高值+低值”全品类、全天候、全时段回收模式,既提高可回收物回收率,又减轻了垃圾处理系统的负担。
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路街道可回收物中转站负责人李海洋称:“根据上海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我们将泡沫、纺织物、玻璃等低价值可回收物实行公益回收,废纸张、废金属、废塑料瓶等高价值可回收物实行有偿回收。”
据了解,上海已建设了32座一区一品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并综合提供惠民回收服务功能。根据惠民回收服务点的建设标准,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建成300座。届时不仅是小区居民,周边商户等也可在惠民回收服务点交投交售可回收物。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市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