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扬州市民王女士委托一家寄卖行,处理自己一只奢侈品包,双方微信上约定“寄卖500”。可由于双方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同,结果闹了矛盾。

  今年5月,王女士在网络上联系了一家名为“miya”(配音读米亚)的奢侈品寄卖行,售卖一只名牌包。7月双方见面并在微信上谈好了价格。

  回头细读微信聊天记录,王女士觉得自己被套路了。包估价时说好2000元,寄卖500元,这500元怎么都应该理解为手续费用,不可能是售卖价格。王女士认为,这款名牌包,当初自己花了1万多买来,估价2000,如果店家卖不掉,可以跟自己说明白,但如果以500元敷衍自己,有点说不过去。

  事后,王女士找到店家要说法,经过多轮协商,最终商家又补贴王女士500块钱,但王女士依然觉得不爽。

  8月4号,王女士再次找到商家讨说法,对方辩称,王女士的包按照成色和7月份行情,卖不到2000块。不过她也承认,聊天记录的表述不严谨,承认是自己工作失误。最终,商家再次补贴王女士300块,双方达成妥协。

  记者咨询律师得知,由于表述不清造成的损失,应当由商家承担责任。另外,仅凭聊天记录进行交易,存在一定风险,建议双方今后订立书面合同,出现分歧有据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