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成都入选全国60个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之一以来,都有哪些创新举措实现“变废为宝”?“无废城市”建设之路上成都已迈出怎样的坚实步伐?

  近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成都积极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产业发展,传统废旧物资产业正渐变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的战略性新兴发展产业。

  去年8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通知,确定北京市等60个城市成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四川省成都市、德阳市、内江市入选。入选城市将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并在全国形成示范带动引领效应。

  “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是构建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的具体实践,是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举措。”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体系建设对于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升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依托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形成以“分拣中心为平台、回收网点为支撑、现代运输为纽带”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和生活垃圾回收设施融合,推动“互联网+回收”与“天府市民云”平台对接,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聚焦集聚化、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发展,不断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实现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废物、废纸等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引导塑料瓶、废旧轮胎、废纺织品等相关项目向彭州市、大邑县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集聚,发布技术设备推广目录,推进技术装备创新应用,不断扩大循环利用规模。

  丰富二手商品交易渠道,完善二手商品交易制度,促进二手商品交易平台健康规范发展。探索建立完善二手商品鉴定、评估、分级等指南,鼓励居民开展废旧商品二次交易置换利用,创新高校站点式二手交易实体店运营,推广“互联网+”新型二手商品交易模式,落实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加强闲置资源优化利用。

  充分利用蕴藏于城市中的可回收利用金属等资源,高质量发展再制造产业。推动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等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利用、高价利用,引导突破通用航空发动机、专业发动机、发电机、专业仪器仪表等关键件再制造技术,加快建设长虹格润等3个省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培育形成“旧件回收—拆解—分拣—回用件销售—再制造零部件—终端产品”有机衔接的产业体系。

  城市规模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废旧物资回收站点布局初步形成。截至2023年3月,全市建成社区回收站(点)2849个、分拣中心24个、智能回收屋176个,启动建设省级绿色快递网点40个,依托社区便民服务点、社区服务点、“碳中和”小屋等采用“代收代储”“定时定点”模式建立超500个回收点位。

  成都优化垃圾运输转运方式,基本实现日收日清。开展废旧物资分类运输,按照垃圾的产生、收运、处置体系等情况,科学制定运输时间表和线路图,引入社会企业参与垃圾收运,配备新能源回收转运车辆,建设规范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用车辆GPS管理系统、预约收运管理系统、现场视频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跟踪运输情况。

  成都增强高质量循环利用能力,规范有效处置利用废旧物资。例如,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矿产”基地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彭州航空动力产业园入选国家级再制造产业基地,园区内已聚集5家航空动力维修及再制造企业。2022年,全市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658.76万吨,主要品种综合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收集的首要关口在于源头分类,改变居民长期形成的混合投放垃圾习惯是垃圾分类收集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成都聚焦引导居民认识到自身作为垃圾制造者、受害者、治理者的多重身份,出台《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前端居民角度制定垃圾分类规则。

  “成都作为全国人口规模第四的超大城市,常住人口超2100万,生活垃圾产生量达1.85万吨/日,再生资源市场需求迫切,处理不当会产生扬尘、废水等环境问题。”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行业存在“邻避”效应、配套设施欠缺、土地保障难等问题,成都先后印发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规划等20余项规划政策文件。

  同时,成都按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思路,鼓励支持再生资源企业转变意识、提档升级、主动转型,银谷碳汇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获得商务部全国首家特许连锁经营权备案、再生资源100强,加快形成高端化、绿色化、循环化、规范化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