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少人还在网购中挑选物美价廉的商品时,线下的二手交易市场已经火了起来,成为消费新亮点。

  二手交易并非新生事物,从20多年前的“易趣”到眼下风靡的“闲鱼”,很多人都体验过。如今,火起来的线下二手市场却有着和线上迥然不同的特点。

  “我们的二手交易市场并非单纯的旧货市场。”7月16日,平桥区广进二手物品交易中心负责人陈先生对记者说,“准确地说,我们市场里多数都是‘准新品’,少数的旧商品是单独存放的。”

  陈先生所说的二手交易市场其实就是一处小胡同里的仓库,里面堆满了衣服鞋袜和各类日杂商品,其中不乏一些品牌的小五金和厨房小家电。

  陈先生说:“这基本是些店铺闭店的尾货,有的是物流仓储的尾货。一般闭店的店铺都是大概估计一下存货的价值,然后按折扣打包卖给我。我再把这些商品信息发布到我的抖音平台,线下销售这些物品。”

  记者注意到,到这个交易市场买东西的人都有很明确的目的性,很少有逛街式挑选的人。他们大多直接找到自己想要的物品付钱走人。

  赵女士当天带着闺蜜一起来买些日用品。闺蜜要来这边打工,租定房子以后需要添置一些用具,便来到这里。她们挑选了2双洞洞鞋、2把晾衣架,4个塑料凳,总价100元。

  “来这里,主要是图实惠。”赵女士说,“这些东西都是商场撤下来的,质量没什么问题,但价格便宜得多。”

  陈先生介绍,不少商品会因为物流周转包装破损,流入二手市场。这些商品折扣后,打包转运到他的仓储点,价格往往只有市场价的三成。

  “比如,刚到一批某品牌的双肩包,专卖店要卖到两三百元,我这里只要80元。”陈先生说,“因为代理商转投别的行业,这些仓储的尾货退回总部需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他们就直接打包出售给我了。”

  陈先生经营这个二手交易市场3年多了,已然是一位专业人士。对于当前二手市场的兴旺,陈先生很感慨:“前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实体店闭店。我在网络上到处联系,帮大家处理店铺用具和尾货,慢慢就做成了事业。我觉得,为这些物美价廉的货品找到出路,帮了不少人,也成就了我自己。”

  眼下,陈先生的二手交易市场有1200多平方米,日常需要四五个人照料,每天进出货物金额可达20000元。

  和陈先生经营好自己的仓储不同,平桥区平西仓库的经营者袁先生正走在二手仓储连锁经营的路上。

  “这片仓库里都是库存商品。”7月17日,平西仓库现场负责人王女士对记者说,“商品价格不足市场价格的一半,少数残次品更便宜。”

  记者在平西仓库见到“趣扒宝”连锁经营的字样,原来这是他们的企业名号。感兴趣的人可以选择在别的地方合作,连锁经营。

  王女士说:“有不少外地人与我们合作,复制我们的经营模式,共享我们的网络平台。”

  因为临街的缘故,来平西仓库的人比广进二手物品交易中心多不少。很多人来这里有逛街和淘宝的心思。

  王女士介绍,他们这种“新零售”的模式,主要投入是物流仓储和人力成本。他们在抖音平台传播商品信息,和传统营销相比,广告投入小得多。很多库存商品打包时价格极低,但也有一定风险。比如,近期打包来的一批厨房小家电在销售时便发现了很多不通电的现象,既无法卖给消费者,也不值得去维修,最终只能选择以更低的价格卖给收废品的企业。

  提到和收废品企业打交道较多的二手交易市场,记者了解到市区北环路有一家北环旧货交易市场。

  “我这里全是旧货,主要是一些宾馆、饭店闭店后的各种用具。”7月17日,北环旧货交易市场负责人屈先生对记者说,“这些店铺闭店后要处理各种家具、家电和一些日常用具,为了省事,也为了多卖一些钱,会选择打包卖给我,我再进一步处理。”

  屈先生介绍,他们收来这些旧货后,会在网络平台发布。不少商品会现场被人买走,剩下一些再送回仓库慢慢出售。

  当前,由于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加之新型营销模式的迅速更迭,不少商品被“淘汰”后,流入二手市场。这一方面重新激活这些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人们带来了性价比高的实惠物品。但是,不乏有些人过于追求“捡漏”,以至于忽略了商品实用性,进而陷入了一种盲目消费的境地。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二手市场明显存在着过度消费现象。很多消费者面对便宜货忍不住多买——仅仅是因为便宜而多买。比如,不少文具和小衣物都是一打包装,在低价的吸引下,消费者常会买上一打或两打。甚至,不少人大量购买厨房小家电和一些锅具,好像置办新家用具一般。如果这些新添置的物品确为所需,再好不过。如果没有这么多需求呢?这些“准新品”拿回家放置久了,难免会出现老化的情况,最终还是造成浪费。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呢?实际上,消费者应该理性对待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在关注价格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实际需求。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要过分追求“白菜价”所带来的短暂满足感,多权衡质量、实用性等多方面因素,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理性消费,让“捡漏”式消费成为我们实现更好生活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