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薛文泉开始学习维修钟表,自此与钟表结下了不解之缘。修表之余他收藏了手表、挂钟、闹钟等1600余个,家中俨然变成了钟表博物馆。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薛文泉家中,只见墙上挂满了钟表,床铺上摆满了各种样式的手表。78岁高龄的薛文泉表示,他希望将钟表捐赠给博物馆,能让更多的人欣赏。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汾阳路薛文泉老人家中,他早已将自己珍藏的1500多块手表摆放在了床上。“这些手表都是机械表,大体上有个分类,我跟老伴是根据产地或者型号摆放它们的。”薛文泉老人说。这些手表中有八成是国产手表,剩余主要是瑞士表、日本表、俄罗斯表和法国表。最老的一款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出产的老梅花男表,还有一款价值不菲的五针老瑞士怀表。
“以前全国生产手表的主要是上海、青岛和天津三个城市。青岛较早生产的手表是‘青岛牌’,后来又出了‘工农牌’的。只是‘青岛牌’的产量少些,‘工农牌’的产量比较多。”薛文泉介绍说。除此之外,他还收藏了100余个闹钟和几十个挂钟。
薛文泉老家在黄岛农村,父辈也都是农民。“抗日战争时期,家里大哥到了青岛大户人家做工,有时也会跟着男主人学学修表。二哥跟着大哥学修表,我是1954年到了青岛后跟二哥学的修表。”薛文泉说。昂贵的名表买不起,他就到旧货市场淘来一些旧表或者是故障表。“收藏这些手表纯粹是为了爱好,修表的时候也确实获得了不少的乐趣。”薛文泉说,他有次给别人维修一个八音盒手表,睡到半夜时突然想起了如何维修,就赶紧起床修了起来。
“跟二哥学习维修钟表时,见过一种用钢球作动力的瑞士钟表,看起来挺高级的。”薛文泉介绍说,他凭着自己的记忆,按照相关的原理,成功制作出了一款用健身球作动力的钟表。“健身球取代了发条成为钟表的动力,只要将健身球放在钟表顶部的轨道槽里,健身球凭借自身的重量往下滑落,驱动齿轮转动。”薛文泉说,如果再将钟表的外形改成公鸡的模样,就可以称之为“下蛋”钟表了。
“上个世纪,几乎每户居民家中都有挂钟,挂钟一般在半点或者整点的时候响铃。有的人嫌晚上吵,就想能不能让钟表只在白天响铃。”薛文泉说,他开始琢磨这件事,并专门研究挂钟。薛文泉家中的墙上就挂着一台特殊的挂钟,据他介绍,普通的挂钟只有显示分针、时针以及半点整点响铃3个功能,但这台挂钟还增加了秒针、刻针、《东方红》音调响铃等3个功能。“拨动旁边的开关,晚上整点就不会响铃了。”薛文泉说。研制这款挂钟时,为了找到合适的配件,他还专门让孩子带他去了即墨的批发市场。
薛文泉收藏钟表的事情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后,一些外地人也慕名前来找他修表。“记得有位厦门人,打电话要坐飞机过来找我修表。为了避免路途奔波的麻烦,我电话里指导一名当地的修表匠把表修好了。”薛文泉说,有一些外地人听说他收藏的钟表比较多,想到他家里参观。有个外地的钟表收藏爱好者,甚至出价70万元购买他所有的钟表,但被他拒绝了。
“维修、收藏钟表本身不是为了挣钱,就是个爱好,现在帮别人修表也只收成本价。”薛文泉说,他的子女不喜欢收藏钟表,他也不想把这些宝贝传给子女。“孩子们不喜欢钟表,时间久了他们可能就把钟表都卖了。我现在就想找个博物馆,把我60多年的收藏捐赠给他们,让这些钟表有个好的归宿。”薛文泉说。
采访结束后,记者联系了青岛市民俗博物馆。“薛文泉老人能将自己多年收藏的心血捐给国家,让大家一同欣赏,这种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尊敬。”青岛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石建民表示,博物馆接收藏品有着严格的流程,需要组织专家对市民提供的收藏品进行历史价值、研究价值、艺术价值等多方面的评估和论证。对于手表、闹钟这样的专业藏品,后期的维护保养也十分重要。“我们决定明天就到薛文泉老人家中看看这些藏品,并与老人作进一步沟通,了解一下老人的意愿。”石馆长表示,如果薛文泉老人的藏品符合馆藏标准,他们将启动文物征集的相关程序,接收这批藏品。此外,青岛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博物馆接收市民藏品程序比较严格,需要到薛文泉老人家中鉴定后才能确定是否接收。
如果你知道有博物馆想收藏这些钟表,或者你就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可以拨打早报热线说出你的意向。我们会第一时间与薛文泉老人沟通协调,让这些钟表有个好的归宿。记者 王世锋 于滈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