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废旧物资回收已达11个大类,与国家再生资源回收品类划分基本一致。”8月9日,昆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昆明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在回收品类、产业规模、回收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近5年,昆明累计回收生产生活类废旧资源达741.38万吨。

  再生资源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昆明废旧物资回收已从原有的废钢铁、废铜等生产性废旧资源领域,逐步拓展到废旧电子产品、废塑料、废纸、废玻璃等生活性废旧资源领域,形成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锌、废旧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塑料、废纸、废橡胶、废玻璃及其他等11个大类的回收品类,与国家再生资源品类划分基本一致。

  统计数据显示,昆明目前登记在册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主体为430个,经商务部门备案的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为32个,形成了昆明东益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昆明云隆洛羊再生资源交易市场有限公司等一批亿元以上回收企业。近5年,全市累计回收生产生活类废旧资源741.38万吨,其中近3年累计回收生产生活类废旧资源443.37万吨。

  自2006年以来,昆明按照国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建设要求,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构建。在回收环节,昆明形成了430个回收网点,居民生活废弃物通过定向回收、流动回收、上门回收等多种方式收集,按市场价格走势流向回收企业、交易市场或加工利用企业;企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回收渠道相对规范,一般由专业回收企业竞标入围后定期回收,分拣打包进入废品流通市场或直接回到生产系统。

  在集散环节,昆明有昆明经开区跑马山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昆明经开区三瓦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等9个大型交易市场。

  近年来,昆明还通过4个方面的措施完善废旧家电回收体系,即加强废旧家电拆解企业规范化管理;以消费促进月为平台,促进家电更新消费;以电商销售平台为依托,创新回收模式;探索推广社区回收模式。

  除了生活类再生资源回收,昆明还不断加强一般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污泥、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循环利用。目前,东川区、安宁市已成功入围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名单。

  昆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昆明市将通过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力争到2025年,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稳步提高,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记者廖兴阳报道)

  “昆明废旧物资回收已达11个大类,与国家再生资源回收品类划分基本一致。”8月9日,昆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昆明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在回收品类、产业规模、回收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近5年,昆明累计回收生产生活类废旧资源达741.38万吨。

  再生资源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昆明废旧物资回收已从原有的废钢铁、废铜等生产性废旧资源领域,逐步拓展到废旧电子产品、废塑料、废纸、废玻璃等生活性废旧资源领域,形成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锌、废旧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塑料、废纸、废橡胶、废玻璃及其他等11个大类的回收品类,与国家再生资源品类划分基本一致。

  统计数据显示,昆明目前登记在册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主体为430个,经商务部门备案的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为32个,形成了昆明东益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昆明云隆洛羊再生资源交易市场有限公司等一批亿元以上回收企业。近5年,全市累计回收生产生活类废旧资源741.38万吨,其中近3年累计回收生产生活类废旧资源443.37万吨。

  自2006年以来,昆明按照国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建设要求,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构建。在回收环节,昆明形成了430个回收网点,居民生活废弃物通过定向回收、流动回收、上门回收等多种方式收集,按市场价格走势流向回收企业、交易市场或加工利用企业;企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回收渠道相对规范,一般由专业回收企业竞标入围后定期回收,分拣打包进入废品流通市场或直接回到生产系统。

  在集散环节,昆明有昆明经开区跑马山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昆明经开区三瓦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等9个大型交易市场。

  近年来,昆明还通过4个方面的措施完善废旧家电回收体系,即加强废旧家电拆解企业规范化管理;以消费促进月为平台,促进家电更新消费;以电商销售平台为依托,创新回收模式;探索推广社区回收模式。

  除了生活类再生资源回收,昆明还不断加强一般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污泥、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循环利用。目前,东川区、安宁市已成功入围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名单。

  昆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昆明市将通过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力争到2025年,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稳步提高,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记者廖兴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