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于1937年,是我国创刊最早、影响最大的科普刊物之一。现由江苏省科技厅主管、江苏省科协主办。70多...
2008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要求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此外,旅客列车、客船、客车、飞机、车站、机场及旅游景区等也不得向旅客、游客提供超薄塑料购物袋(包装袋)。
通知提倡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重复使用耐用型购物袋,减少使用塑料袋,同时企业也应简化商品包装,多选用绿色、环保的包装袋。通知还鼓励企业及社会力量免费为群众提供布袋子等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
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将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超薄塑料购物袋)。
通知中称,我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购物袋,在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特别是超薄塑料购物袋容易破损,大多被随意丢弃,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此举的目的在于减少“白色污染”。
摄影师亚历山大帕克斯在暗房里的实验,导致了最初的塑料的产生。帕克斯有许多爱好,摄影是其中之一。19世纪时,人们还不能够像今天这样购买现成的照相胶片和化学药品,必须经常自己制作需要的东西。所以每个摄影师同时也必须是一个化学家。
摄影中使用的材料之一是“胶棉”,它是一种“硝棉”溶液,亦即在酒精和醚中的硝酸盐纤维素溶液。当时它被用于把光敏的化学药品粘在玻璃上,来制作类似于今天照相胶片的同等物。
在19世纪50年代,帕克斯查看了处理胶棉的不同方法。一天,他试着把胶棉与樟脑混合。使他惊奇的是,混合后产生了一种可弯曲的硬材料。帕克斯称该物质为“帕克辛”,那便是最早的塑料。
帕克斯用“帕克辛”制作出了各类物品:梳子、笔、纽扣和珠宝印饰品。然而,帕克斯不大有商业意识,并且还在自己的商业冒险上赔了钱。20世纪时,人们开始挖掘塑料的新用途,使几乎家庭里的所有用品都可以由某种塑料制造出来。
继续发展帕克斯的成果并从中获利就留给其他发明家去做了。约翰韦斯利海亚特这个来自纽约的印刷工在1868年看到了这个机会,当时一家制造台球的公司抱怨象牙短缺。海亚特改进了制造工序,并且给了“帕克辛”一个新名称——“赛璐珞”。他从台球制造商那里得到了一个现成的市场,并且不久后就用塑料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产品。
早期的塑料容易着火,这就限制了用它制造产品的范围。第一个能成功地耐高温的塑料是“贝克莱特”(即酚酣塑料)。利奥 贝克兰德在1909年获得了该项专利。
1909年,美国的贝克兰首次合成了酚醛塑料。20世纪30年代,尼龙又问世了,被称为是“由煤炭、空气和水合成,比蜘蛛丝细,比钢铁坚硬,优于丝绸的纤维”。它们的出现为此后各种塑料的发明和生产奠定了基础。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塑料的原料以石油取代了煤炭,塑料制造业也得到飞速的发展。
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色彩鲜艳、重量轻、防水、耐用、成本低的优点,它的问世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也极大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
然而,塑料的发明只有100多年,如果说当时人们为它们的诞生欣喜若狂,现在却不得不为处理这些充斥在生活中,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极大威胁的东西而煞费苦心了。英国《卫报》甚至把塑料袋称作“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它由数百万吨被海水冲积于此的塑料垃圾组成,面积相当于欧洲的三分之一,厚度可达30米。
数年来,北太平洋亚热带涡流将来自海岸或船队的塑料垃圾聚集起来,卷入漩涡,再通过向心力将它们逐渐带到涡流中心——位于夏威夷海岸与北美洲海岸之间的一个低动能区,面积约为343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欧洲的三分之一。
在地球的这一地区,顺时针流动的海水形成了一个永不停歇的强大漩涡,带动塑料垃圾一起飞旋。尽管人们现在还无法在这个巨大的垃圾板块上行走,但旋转运动使之日益密实,也许某天,这里将成为适合人类居住之地。人们把这个“太平洋垃圾大板块”称之为世界“新大洲”。
“新大洲”的形成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却直到最近才引起人们的关注。10年来,人们一直怀疑这一区域存在一个巨大的塑料集中地,绿色和平组织曾多次发出警报,但人们却无视问题的严重性,直到美国西海岸环保组织阿尔加利塔海洋研究基金会公布了经过10年调查得出的这些数字。
绿色和平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现在在太平洋的这一水域,每平方千米海面就有330万件大大小小的垃圾,其中大多是塑料垃圾。“第七大洲”的总重量约有350万吨,与浮游生物的比例已为6吨对1吨。在这一水域的主要部分,塑料垃圾的厚度可达30米。
据阿尔加利塔海洋研究基金会计算,1997年至今,这一垃圾板块的面积增加了2倍;从现在起到2030年,这一板块的面积还可能增加9倍。
地球,特别是海洋将必须面对一个严重的问题,“垃圾板块”给海洋生物造成的损害将无法弥补。
这些塑料制品不能生物降解,其平均寿命超过50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只能分解成越来越小的碎块,而分子结构却丝毫没有改变。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塑料“沙子”,表面上看似动物的食物,但却无法消化、难以排泄,在鱼类和海鸟的胃里越积越多,最终导致大量动物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此外,这些塑料颗粒还能像海绵一样吸附高于正常含量数百万倍的毒素,其连锁反应可通过食物链扩大并传至人类。据绿色和平组织统计,至少有267种海洋生物受到这种“毒害”的严重影响。
我们生产的塑料仍在飞速增长,应当从根本上改变习惯。清除这些塑料垃圾的方法已延续了许多年:即拖网的方法。这一任务可以交给一部分渔船完成,后者的捕捞资源在迅速缩减。不过,回收这数百万吨塑料垃圾将耗费数十亿欧元。
我国是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1995年,我国塑料产量为519万吨,进口塑料近600万吨,当年全国塑料消费总量约1 100万吨,其中包装用塑料达211万吨。据调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19万吨。天津市每年废旧塑料包装物也超过10万吨。北京市每年废弃在环境中的塑料袋约23亿个,一次性塑料餐具约2.2亿个,废农膜约675万平方米。人们对此戏称为“大地一片白茫茫”。
丢弃的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在处理方式上,基本以填埋或焚烧为主,给可耕种土地和环境带来巨大的潜在危害。人们把这种由农用薄膜、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丢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称之为“白色污染”。
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环境中长期不分离。这就意味着废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将在环境中变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断累积,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第一,影响农业生产。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而且土地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污染空气。垃圾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在运输和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质。
第三,污染水体。垃圾中的有害成分易经雨水冲入地面水体,在垃圾堆放或填坑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同时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垃圾直接弃入河流、湖泊或海洋,会引起更严重的污染。
第四,威胁动物生存。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废塑料制品,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比如,青海湖畔有20户牧民近千只羊因误食塑料致死,经济损失约30多万元。羊喜欢吃塑料袋中夹裹着的油性残留物,却常常连塑料袋一起吃下去了,因为难以消化,结果塑料在肠胃中聚积,导致羊被活活饿死。海龟因吞食形似水母的塑料袋,而大量死亡的故事,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其实,这样的故事在动物园、牧区、农村、海洋中屡见不鲜,时有发生。
第五,火灾隐患。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
第六,有害生物的巢穴。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为老鼠、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是传染疾病的根源。
常用的食品塑料袋多为聚乙烯薄膜制成,该薄膜无毒,故可用于盛装食品。还有一种薄膜为聚氯乙烯制成,聚氯乙烯本身也无毒性,但根据薄膜的用途所加入的添加剂往往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这类薄膜及由该薄膜做的塑料袋均不宜用来盛装食品。如要鉴别聚氯乙烯塑料袋和聚乙烯塑料袋,可用下面简易法进行辨认。
薄膜呈乳白色,半透明状(几层叠起来观察尤其明显);摸起来较润滑,好像表面上涂有蜡层;用力抖动,声音发脆;遇火易燃,火焰黄色;燃烧时有粘液滴落,并有蜡烛燃烧时的气味。
如不加色素,为透明状;摸起来其表面有些发粘感觉;用力抖动,声音低沉;遇火不易燃烧,离火焰即熄,火焰呈绿色。
在我国农村,塑料袋的使用远不如城市,但是,农民在种植作物期间,大量使用农膜来增加农作物产量。专家警告说,中国须重视可持续农耕的发展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耕地的保护。
耕地使用农膜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一是建造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或水果;二是直接铺到耕地上,生产经济价值较高的蔬菜或作物。土地覆盖农膜后,由于改善了土壤温度、湿度,生长季节可以延长,产量能够提高20%到50%,个别作物甚至可使产量翻倍,如花生等。我国北方使用农膜尤其普遍,耕地几乎被清一色的白色塑料膜所覆盖。从空中向下俯瞰,大地白茫茫一片;在高速公路两旁,白色塑料膜更是一望无际,让人仿佛来到了一个“水汪汪”的世界。田间地头,渠沟路旁,甚至农户的院落里,到处都是废弃的农膜。
通过覆盖农膜增加产量是科技知识的利用。但是,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谁也没有考虑过,我们的生态环境能够承受多少农膜污染?勤快一点的农民,会将农膜从地里挑出,但也仅仅是将农膜从自家田地扔到地头或者沟渠而已。由于农膜轻而沾满了土,虽有回收利用价值,但处理成本过大,因此,没有人愿意收购这种废品。目前,我国每年约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膜率达到40%。这些残留农膜使15~20厘米土壤耕作层变得不易透水、不易透气,作物很难生长。
农业部和科技部的官员曾寄托科学家,希望他们尽快拿出降解农膜的方案,筛选特殊的微生物来分解农膜。遗憾的是,至今令人兴奋的消息不多。虽不断有人传言研制出了可降解农膜,但是,因其价高质劣,农民根本不用。农膜是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要培育一种或几种愿意“吃”它们的微生物并非易事。
看来,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有更好的做法,在增产的同时能增效,能保护耕地,减少环境污染。类似大量使用农膜获得大幅增产的同时,造成的严重污染是专家始料不及的。现在必须尽快探索新的替代方法。
统计数据显示,全美国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达数百亿个,生产这些塑料袋所消耗的原油每年就超过1 000万桶。
这些“天文数字”平摊到每个人身上也不足为奇。据新加坡的一项统计,该国每年废弃的塑料袋达25亿个,平均每人每年丢弃约700个,每人每天不过丢弃两个而已。
塑料袋被丢弃在街道上,不但会阻塞城市下水管道,危害城市动植物,甚至还会堵塞废物处理设备,造成大量污染。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该州每年清理塑料袋的费用高达3亿美元,而掩埋这些塑料袋还需要另外的2 500万美元。
小小塑料袋因方便易用,价格低廉,被普及得无处不在。不过,因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失宠”。 无论是美洲、欧洲还是非洲,许多国家都在出台各种政策法规限制使用塑料袋。其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使用替代性可降解产品、收取处理费、设置回收箱,以及对违反者罚款等。
欧洲很多国家的超市都采取出售一次性购物袋的办法控制购物袋的使用量,大型零售商场已经开始停止提供免费塑料袋。在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继大型连锁超市家乐福停止提供免费塑料袋之后,德尔海兹和GB超市也规定,除冷冻食品和无包装的蔬菜水果外,不再为其他商品提供免费塑料袋。
德国则在十几年前就实施了相关法律,目前德国所有超市的塑料袋均是有偿使用,大多数商店让消费者自行选择是使用塑料袋还是使用帆布或棉布购物袋。塑料袋根据大小来收费,从0.05欧元到0.5欧元不等。帆布袋或棉布袋售价不到1欧元。而不管顾客是否使用塑料袋,所有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购物袋的商店都要缴纳回收费。
目前,英国在使用塑料购物袋方面并没有出台全国性的政策,而是由城镇和商店自行解决垃圾处理问题。一些大型超市和零售连锁店会向重复使用旧购物袋的顾客提供奖励。英国首相布朗也表示,英国将全面禁止使用塑料袋。
瑞典政府鼓励塑料袋生产商逐渐开发更环保的绿色购物袋,其国内两大超市连锁店都向顾客提供可生物分解的纸袋和可以重复使用的布袋。
2007年3月,旧金山市议会通过法案,要求大型超市等零售场所禁用传统的塑料购物袋,这使得旧金山成为美国首个对塑料袋下禁令的城市。该法案规定,超市和药店零售商只允许向顾客提供纸袋、布袋或以玉米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的可降解塑料袋,化工塑料袋被严格禁止。如果不想被罚款,商家就只能乖乖地放弃使用塑料袋。实施这项禁令后,每年将节省45万加仑的石油,也省却了1 400吨垃圾填埋的麻烦。2008年1月,纽约市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要求各大商场和零售连锁店回收和循环使用它们向购物者提供的塑料袋。纽约是目前美国颁布如此普遍性的措施以控制塑料袋对环境影响的最大城市。估计纽约人每年使用10亿个塑料袋,而美国每年总共使用860亿个塑料袋。
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的利夫拉皮兹,是北美首个通过立法禁止使用塑料购物袋的城镇。这个人口不到550人的小镇规定,消费者购物需自带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所有购物场所不得向顾客提供塑料购物袋,违反规定者将被处以最高达1000加元(约合989美元)的罚款。
在韩国超市和百货商场购物,无论消费者买了多少商品,结账时购物袋都需要自掏腰包。韩国政府从1999年2月22日起实施法令,要求全国各大百货商场和大型超市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和纸质购物袋,而改为收费制。2002年,韩国40家大型超市和商场联手,决定将塑料购物袋单价统一为50韩元,一次性纸质购物袋单价统一为100韩元。并把这笔费用集中起来,主要用于向顾客免费赠送非一次性购物袋,或用于捐助环保社团、为环卫工人子女提供奖学金等。这种做法,在韩国社会得到普遍好评,使韩国消费者对购物袋收费的环保意义有了普遍认同。
新加坡每年4月举办“自备购物袋日”活动,每逢星期三,新加坡全国206家超市就会以非强制性的方式鼓励消费者少用塑料袋。
非洲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地区都出台了禁用塑料购物袋的规定。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很多独立超市现在对塑料购物袋收费,同时还规定消费满一定金额可以免费获得可重复使用的购物篮。坦桑尼亚规定,禁止使用30微米到65微米厚的塑料袋。卢旺达则从2005年开始就禁止使用和进口厚度在100微米以下的塑料袋。
法国将从2010年元旦起,在全国范围内禁用不可生物降解塑料袋,首都巴黎从2008年就开始禁用不可生物降解塑料袋。
而在10年前,法国超市几乎都向顾客提供免费塑料袋,但是,塑料袋上印有各式各样的环保宣传。以法国著名连锁超市“家乐福”的包装塑料袋为例,塑料袋一侧醒目地印着一个大灯泡,下方写着:请不要随地乱扔此袋,如把它放进垃圾箱得到回收后,它可为一只60瓦的灯泡提供10分钟照明所需能源。在包装袋另一侧写着:在我们商店里,这个袋子为您提供包装服务;回到家,它能作为您的垃圾袋;最后您可把它放到垃圾箱里,让它转化成其他能源。这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对公众影响巨大。
三四年前,法国许多大型超市纷纷推出耐用包装塑料袋,并同时停止提供传统“一次性”塑料袋。消费者只需在购物时一次性支付约为0.15欧元,此后,当包装袋损坏需更换时,超市都为消费者免费以旧换新。
如今,在法国超市里已几乎看不见免费塑料袋的踪影,仅有一些个体商贩和小超市还向顾客提供免费塑料袋,但这些塑料袋大多比从前的结实耐用,而且几乎都是由可焚烧的塑料制成。公众认识上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得益于政府部门长期以来的宣传。
欧盟许多国家效仿法国“家乐福”超市的做法,甚至还向购买者收取环保税。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的许多大型超市为每个一次性塑料袋向顾客收取0.3欧元的费用,其中0.1欧元为成本费,0.2欧元为环保税。塑料袋增值税实施后,塑料袋消费量大幅减少。2002年前,爱尔兰塑料袋消费量惊人,人均每年消费328个塑料袋。2002年3月,爱尔兰开征塑料袋增值税,购物者需要为每个塑料袋交纳0.15欧元的税款。从那以后,人均每年塑料袋的消费量降至21个,减少约94%。
我国专家预测,根据日、韩、法等国家的经验以及中国国情,我国实施塑料袋收费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望减少2/3,一次性塑料袋的回收率也将大幅上升。塑料袋收费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但国家也应尽快出台塑料袋的环保替代品。
事实上,我国一直在多方面采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从1994年起,铁路、环保部门就通过加强管理,禁止旅客向列车窗外抛弃废物,铁路两侧的白色污染问题已有显著改观。
在《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下发之前,已有不少城市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1995年,杭州成为我国第一个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快餐具的城市。此后,几十个城市也制定了类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白色污染的危害。然而,由于替代品在价格和品质上均无法与普通塑料制品竞争,“禁白”令常因应者寥寥而不了了之,塑料袋垃圾的数量不降反升。
目前,很多国家都采取焚烧(热能源再生)或再加工制造(制品再生)的办法处理废弃塑料。这两种办法使废弃塑料得到再生利用,达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但由于废弃塑料在焚烧或再加工时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污染环境,所以可以说废弃塑料的处理至今仍是环保工作中令人头疼的一大难题。
专家认为,抑制消费只是控制塑料污染的途径之一,根本出路还在于尽快找到传统塑料的替代品。但目前,在寻求塑料袋替代品上,也存在一些困难。
比如,很多人提出“以纸代塑”。纸的主要成份是天然植物纤维素,废弃后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能够重新加入自然界的循环。但在生产和回收再利用过程中,纸制品产生的污染比塑料多好几倍。而且造纸需要大量的木材,每产4万只纸质餐盒,就需要1吨纸浆,需要砍伐300多立方米的树木,而我国的森林资源并不富裕。另外,在性能、成本等方面,纸制品尚不能与塑料制品抗衡。目前,我国也有以甘蔗秆、稻草为原料生产一次性餐具的做法,但尚处于试验阶段。
此外,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可降解塑料”,实际只是在塑料原料中添加了淀粉,填埋后因为淀粉的发酵、细菌的分解而产生形状的碎裂。这是一种物理降解,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塑料产品的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