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发布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废塑料化学循环可以将“白色污染”变为“白色油田”。预计2035年,如果废塑料化学循环利用率达到30%,可以节约石油资源约1.08亿吨,相当于再造两座大庆油田。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统计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产生废塑料6200万吨左右,回收量为1900万吨,较2022年增加5.6%,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也遇到了材料化回收利用率难以进一步提升的发展瓶颈,迫切需要探索化学循环途径,以提高材料回收利用率。

  “从中国、欧盟、日本等废塑料材料化回收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来看,资源化价值较好的工程塑料、中空瓶体硬质包装类塑料等基本能够通过物理方式实现较好的回收利用,而占塑料产量46%左右的软包装类、膜袋类等低值废塑料则受产品特性制约,基本不具备物理回收的技术经济条件,普遍以焚烧或填埋方式处理。”报告主要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德元说。

  报告显示,经过几十年的技术发展,目前化学循环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形成了以裂解法、解聚法、气化法为主的主流技术工艺,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开展废塑料化学循环产业化示范应用,推动废塑料化学循环进入产业化发展新阶段。

  报告建议,要明确废塑料化学循环战略定位,将其作为构建我国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和能源资源战略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纳入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法规体系、循环经济规划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规划,并作为应对塑料污染的核心手段。建立与化学循环相匹配的废塑料分类回收体系,加快改革和完善现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把低值塑料废弃物作为低值可回收物,在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环节增设废塑料专用回收箱(桶),建设城市低值可回收物分选中心,将低值废塑料从生活垃圾中分选出来,并交由化学循环企业加以利用。(经济日报记者崔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