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60岁的任淑兰老太太住在通州区新华联家园南区,她的一双儿女事业有成、对父母孝顺有加,根本不用为生活发愁。可老人过不惯“蹲监狱”般的楼房生活,开始推着一辆小三轮车在小区到处收废品。

  1月6日早上9点多,北京的户外寒风凛冽,任淑兰却照常出现在新华联家园南区的路边收废品。尽管头戴灰色毛线帽,上穿半新棉衣,老人依旧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在老人身旁,放着她拉废品用的一辆小三轮车,车前挂着一个纸牌,上写“收废品”字样,还留有她专门用来联系业务用的小灵通号码。车把上则插着几朵向日葵、粉色百合的布制假花。

  “这花是小区业主从家里给我拿来的,说插上看着喜庆”,老太太笑说,自打2002年从东北老家搬到新华联南区定居,她就出来收废品了。这几年下来,她都成了小区里的“名人”———大家伙都认识她这个不呆在家里享福、专跑出来收废品的老太太。很多业主路过她的“废品收购车”时,都会停下来和她聊聊家常,家里有废品也都想着留给她。

  这4年多来,每天早上9点,任淑兰就会骑着她的“坐骑”出来收废品,中午回家吃个饭,晚上5点再收工。寒来暑往,刮风下雪,她从来没“缺过勤”。

  “不累吗?”记者问道。“在外面转转、干点活踏实,整天在家呆着有啥意思啊?”任淑兰用她一贯爽快的声音回答道。

  就在任淑兰享受着收废品给她的生活带来的乐趣时,她的一双儿女却在为此苦恼不已,尤其是她远在日本工作的女儿。

  在任淑兰的儿女看来,父母操劳一辈子,靠捡煤核儿、卖菜、开小卖部将两个孩子供上大学,现在该在家享享福了,何必还要辛辛苦苦地出去收废品?而且面子上确实也有点难堪,母亲这么大岁数还出去收废品,小区业主们会不会以为儿女不孝敬老人?

  因此,在2002年任淑兰刚开始收废品时,她的儿子只要在家,就会搬出上面的这些理由劝说母亲。没办法,任淑兰就趁儿子上班的时候出去收点,并叮嘱老伴不要走漏风声。可日子一长,儿子就发现其中的秘密了。见劝说无效,他甚至“威胁”起母亲:“您要再出去收废品,我就辞职在家看着您。”倔强的任淑兰还是不听。

  任淑兰的女儿则一天一个越洋电话,对母亲展开“心理攻势”。春节回国探亲时,只要母亲出门,她就会跟在后头,生怕母亲背地里躲着收废品去。

  “那也不好使,他们是他们,我是我,他们不能干涉我的生活自由。”对于儿女的一片苦心,任淑兰“抛”出了这么一句话。在任淑兰看来,“住楼房就像蹲监狱”,她呆在家浑身上下哪里都不舒服,出来收收废品反而更舒坦。

  任淑兰和老伴是2002年被儿子接到北京定居的。刚来北京时,老两口别提多高兴了,可高兴劲儿没维持几天,任淑兰就觉得浑身不得劲儿。任淑兰的女儿长年在日本工作,儿子天天上班。白天家里就剩任淑兰和老伴两人,每天的生活除了买菜做饭就是看电视。老人忙碌一辈子,冷不丁闲下来,怎么都不习惯。

  最重要的是,老人的生活圈子小了。原来在东北老家住平房时,尽管房子只有18平方米,5米远处还是一个大垃圾堆,一到夏天屋里就飞满苍蝇。可那时邻里间天天串门,有唠不完的话儿。谁家做好吃的,都给邻居送上一碗。

  可现在住楼房,邻居除见面打个招呼,谁也不上谁家。有一次,任淑兰包了饺子,准备给邻居送一碗,儿子把她拦住了:“您可别送,人家不敢要。指不定你前脚走,人家后脚就给倒了。”任淑兰一听这话心凉了。

  任淑兰在家坐不住了,就开始到小区四处溜达。那时小区刚建好,家家都在装修,到处扔着没人要的装修废品。任淑兰一看多可惜啊,赶紧捡起来卖给外面收废品的。

  渐渐的,有的业主就开玩笑说了:“老太太,这么些废品你得看着给点钱呀!”就这样,任淑兰转而开始收废品,她原本平淡的生活重新又充实了起来。

  现在,任淑兰的儿子慢慢地也不反对母亲收废品了。他说,当初之所以不让母亲出去收废品,其实最主要的就是怕她累着。可现在看情况,母亲是乐在其中,身体健康,精神状态也好,他反对也没有用,就随老人自己去吧。要不老人整天憋在家里,也挺难受的,子女又抽不出时间陪老人,只能干看着心疼。

  任淑兰的女儿则照旧每天给母亲打电话,但渐渐地也不再提起母亲收废品的事情了。任淑兰就在心里偷着乐:女儿估计也想通了。任淑兰还说,今年5月份,女儿在通州太玉园买的房子该收房了,她到时候就搬到太玉园去,既能帮女儿照看房子,还可以在那里继续干她的废品收购生意。(线索提供/王女士)

  和任淑兰一样,不少儿女成才、不愁吃喝的老人,都在忙着自己的夕阳红事业:修自行车、卖泡菜、给人开车……

  1月7日早上8点半,在达富园东门外,58岁的杨实林从三轮车上取下打气筒、锉子、钳子、螺丝刀等修自行车的必备工具,一样一样摆好。他的老伴李金枝则支好长条形的木板,往上面摆放自行车座垫、链条、轮胎等配件。

  自从2000年被儿子从东北老家接到达富园定居后,杨实林和老伴就开始摆摊修自行车。“儿子刚开始说什么也不让,可不让不行啊,我们呆在家可得闷坏了。”李金枝搓着两只冻僵的手说,儿子和儿媳妇都得上班,白天家里就剩她和老伴两个人,一天到晚什么也不用干,这让他们这对在农村忙碌惯了的夫妻实在难以忍受。

  通州果园西小区也有一位闲不住的朝鲜族老太太郑锡顺。郑老太太一个人呆在家里没事,就做朝鲜族泡菜,拿到小区旁边的农贸市场去卖。

  59岁的通州本地人老赵师傅更忙碌,他干的是替农贸市场跑运输的活儿。每天早上6点半,他就开车从家出来,晚上5点多收车回家。一天也就挣个几十块钱。老赵师傅的两个儿子都是事业有成的人物,这点钱自然不在乎。可老赵看重的本就不是钱,图的就是个心里舒坦。

  “人老了,没事情做,就剩每天在家吃喝等死,那有啥意思啊?”郑锡顺老人说,原来她也试过,每天在家做做饭看看电视,等着子女下班;心情好就出去扭扭秧歌,可日子一长就觉出难受了。难道老人就只能悠闲过日、对社会不能再有任何贡献?“干点活,觉得自己还是被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