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中午,亮晃晃的太阳刺得人睁不开眼,56岁的收荒匠李忠春仍蹬着那辆破旧的三轮车在天元区新闻路上“转悠”。“只能多跑几趟,否则真没饭吃了。”李忠春一脸失落。

  10年前,李忠春刚入行时,废品回收还是一个被称为“暴利”的行业,不时会有“破烂王”的神话传出。但最近几年,特别是今年以来,废品回收价格急转直下,废铁、旧家电、塑料瓶等全线大幅降价,遭遇冰点,这让他萌生了转行的念头。

  与废品价格一起下跌的还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国家的环保行业,废品回收行业亟须政策支持。

  “老李,我这里有两袋矿泉水瓶,十来斤纸壳子,你收走吧。”看到李忠春从门前走过,花园二村的老住户王香兰一把叫住了他。

  “现在塑料瓶子只有1.4元/公斤啊?合着才三四分钱一个?”听到报价,王香兰一脸疑惑。“没办法,回收站才收1.8元/公斤,我们总得挣个跑腿钱啊。今年价格跌得厉害,都是老熟人,我不会骗你。”李忠春只好再三解释。

  休息间隙,李忠春拿出水壶,一口气喝个底朝天。说起几年前的光景,他满是怀念:同样的瓶子,从居民手里收过来4元/公斤,折合下来大约有1毛一个。

  “跌得最惨的当属废铁,以前成色稍好一点的从居民手中收购是3.6元/公斤,现在是0.4元/公斤。”李忠春说,目前仅废报纸、纸壳价格还算“坚挺”,分别是0.8元/公斤、0.5元/公斤,跌幅在40%上下。

  “现在房租、运输成本都在涨,但废品价格却一跌再跌,利润被一挤再挤,去年就亏了好几万。”天元区雄峰废品回收站开业11年,老板马铁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废品真的成了废品。”马铁树苦笑说,单从价格上看,有些废品例如废铁,已经接近或低于回收成本,失去了回收价值,成为介于废品和垃圾之间的鸡肋。

  “忙活一上午,还没挣到一顿饭钱,不干了!”8月19日中午,从回收站结账出来,收了13年废品的张庆民重重地把喇叭砸在了三轮车上。他算了算,除去成本,他一上午只挣了15元。

  “已经让亲戚帮我去找工作了,准备去小区做保安。”张庆民说。其实,2012年以前的日子,他还是挺满意的:手脚勤快点,一个月能挣个三四千元。而现在,他一个月的收入超不过1800元,根本不够一家人的开销。

  即便是做“无本生意”的李美德,也遭遇到了同样的难题,正在去留间挣扎。每天早上6点,李美德就开始在泰山路沿线捡废品。“现在,能捡的废品比以前多了,但是挣得反而少了,收入少了一半。”李美德说,当年和他一起捡废品、收废品的大多都改行了,要么去工地,要么当保安、做搬运工。

  “无论是矿泉水瓶还是金属,回收后都会被用于再生产,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低迷,也带动相关废旧材料价格下行,电商包装箱的需求虽然支撑了废纸价,但杯水车薪。短期看,废品价格还是不会有大的起色。”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收荒匠改行的浪潮已有增大之势。

  “以前家里的纸盒子、塑料瓶什么的还会收起来,攒够了叫收荒匠拖走,好歹也能换两斤肉钱。”侯新梅说,现在囤一个月,最多只能卖几元钱,也懒得再收了,放家里还占地方,直接跟果皮、蔬菜等垃圾一起丢进了垃圾桶。

  侯新梅家住保利花园小区,她说以往总能在小区里听到“收废品喽”的吆喝声,但是这两年似乎已经很少听到了,即便囤了废品,也难找到买主。

  “现在除了大件的包装盒或旧家电,其他瓶瓶罐罐都不会攒了。”王塔冲社区的李大娘说,她之前还一直鼓励正读小学的孙子积攒废品,用换来的钱购买玩具、图书,现在也只能作罢了。

  “废品回收像是个边缘产业,很少有关注的目光,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又离不开。”马铁树直言,这个行业一贯在夹缝中勉强生存,眼下更是不知道何去何从。

  有环保人士指出,废品回收不论是从环境保护还是资源回收再利用来说,都是对社会有益的。建议政府从资金和政策上对废品回收行业予以扶持。

  废品价格走低虽是一种市场现象,但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却不得不防。废品回收,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环保账。

  废品处置对了是宝,放错了地就是祸。有环保组织曾做过调查,每利用1吨废纸可少砍17棵大树;每利用1吨废塑料可节省4吨原油,减少50%的能源消耗、60%的空气污染。

  可眼下由于价格低、利润薄,很多废品连回收人员都不愿收集,一些原本可回收的低值废弃物大量进入垃圾回收环节,不仅给焚烧和填埋带来压力,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记者认为,废品回收是个系统工程。对于参与循环生产、回收和加工废旧物资的企业,国家层面应给予税收、信贷等方面的适当优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此外,还应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普及垃圾分类、废旧物品分类回收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引导民众算好环保账。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唱好“两型社会”这台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