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采访之前,我们在编辑部做了一个小范围调查,问身边90后、00后年轻人,“知道上海牌手表吗?”
有的反问:“是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几转之一来着?”(曾经上海年轻人结婚的标配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还有人给我们讲了个笑话,“老早听邻居老伯伯说,上海牌手表因为质量太好,十几年用不坏,没有回头客,所以厂要倒闭了。”
这些小年轻不知道,上海牌手表承载着几代国人的记忆,而几乎每个上海人家都有一段关于上海牌手表的故事。
2021年“七一”前夕,上海牌手表推出“初心100”纪念手表,成为国表藏家圈里热议的话题。
在国潮势力兴起的潮流当中,这个唯一以“上海”命名的老品牌动作频频,似乎正在努力重回人们的视野。
一个普通的周一早晨,冯玉民走入上海表业有限公司的大门,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从办公室走到厂房,老冯需要穿越一大片工地。最近,老厂房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老冯听同事说,几个月以后,车间将在保留原有工业风貌的同时,设计出供游客参观制表过程的路线。
杨浦区榆林路200号是原上海手表厂的老厂房,1955年,上海制表人试制的第一块手表从这里诞生,到今天已经过去了66年。
9点准时走进办公室,老冯换上雪白的工作服,脑袋套上修表专用的放大镜,打开台灯,把今天要修理的手表一只只摊在面前。
老冯的任务是搞定一切维修部送来的疑难杂症,简单如普通的三针表,复杂如陀飞轮。作为厂里的终极老法师,没有他修不了的表。
18岁那年,小冯被分配到上海钟表商店做学徒,学修的第一块手表就是上海牌。
“刚开始学,拆了装、拆了装,天天练,手要稳,心要细,很多小年轻一个礼拜就受不了了,所以这个行业从第一天干到最后一天,考验的都是耐心。”
在钟表商店的十几年,冯师傅接触过各类品牌的手表,上海牌的各种款式占据了主流。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被调入上海手表厂,一面承担手表销售后大量的维修保养工作,一面参与新表研发的调试。
拆解、清洗、烘干、组装、调试,除了修理上海牌,冯师傅还喜欢帮朋友修修价格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进口名表。
冯师傅修理的进口名表不在少数,用他自己的话说,修好进口表,目的还是做好上海表。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手表早就不是一件生活的必需品,之所以今天还有那么大的市场,无非因为它极致复杂与精密的工艺,有着很大的魅力。
冯师傅说:“对于我们修表师傅来说,做再久,都会遇到新挑战、新问题,这也是做这行的乐趣,它永远不枯燥的。”
“平时我修理那些瑞士德国名表,其实目的主要就是想多看看,世界一流的机芯做成什么样,这对于我们修上海牌、做上海牌都是很好的启发。毕竟我们去瑞士考察参观的时候,那些核心的生产环节,老外是从来不会给我们看的。”
工作一辈子,冯师傅对“上海”这两个字有感情。外面有不少地方高薪聘请他,不过他说:“哪里请,我都不会去的。”
修外国名表,到最后还是一心为了上海牌,这是老冯作为曾经国营大厂老职工的风骨。他当然一直都记得,上海牌手表一时鼎盛的光景,以及自己进厂时,是多么的风光;他也一直记得,当年进单位的时候,老前辈们跟他讲起的创业史。
1955年,上海市组织29家钟厂和钟表店的技术骨干,开始试制手表。1955年9月26日,国庆前夕,第一批18只“东方红”和“和平”牌手表诞生,它们是第一代国产细马表。
1956年初,上海轻工业局开始筹建上海手表厂。1958年,上海手表厂建成,工人们参考瑞士赛尔卡AS1194机芯,研制出A581型机芯——意寓“1958年第一种机芯”。3月,A581型机械手表开始批量生产,注册为“上海牌”商标。
1958年7月1日,首批国产上海牌手表在第三百货商店试销。100只十七钻长三针防水手表,每只60元,2小时内销售一空。
第二天的《解放日报》报道,“还有一千多位顾客预约登记,很多外地居民纷纷打电报、写信给第三百货商店要求给他们保留一只。”
在手表凭票购买的年代,上海牌手表成为身份的象征。冯师傅笑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牌手表绝对是“奢侈品”。
一块上海表的售价相当于普通职工3个月的薪水。以1978年一款上海牌全钢防震机械表为例,当年的顶配售价在120元。为了买这块表,不知多少家庭倾全家之力攒钱,几个月都不知肉味。
1960年8月28日的《解放日报》在介绍舍己救人的英雄平如生时,曾有这样一段描述:
“他过去从来就没有戴过手表,他对这一只国产的新表爱护得简直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他为自己做了这样几条规定:晚上睡觉的时候,不戴表;上班工作的时候,不戴表;走路乘车的时候,也不戴表……什么时候戴表呢?只有下班以后开会的时候。除此以外,他一概用手帕包好,小心翼翼地藏在贴身的衣袋里。”
一个爱表如命的小伙子,却在跳河救人时顾不得脱下手表,这段关于平如生如何珍惜手表的大段描写,为了体现他舍己救人的精神,却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当年一块手表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从1958年建厂到1995年,上海手表厂累计生产手表1.2亿只,上缴税利达52亿元。曾有一个数据,全国戴表人中,平均每四人即有一人戴上海牌手表。
冯师傅回忆说:“全盛时期的上海手表厂有七八千名员工,上班像涨潮,下班像退潮,职工从十六铺到杨树浦都有。”
上世纪80年代,手表凭票供应被取消,国家包销的时代一去不返;同时,进口机械手表和电子表如潮水般涌入市场,政策和市场的开放,无疑是两面夹击,包括上海手表厂在内的所有手表厂均出现库存积压,而且越积越多。
1987年,上海手表厂也曾匆忙上马电子表,但是来不及了。此时,国内手表市场已经饱和,形势急转直下,手表贱卖到十几块一只也无人问津。在濒临破产的日子里,全体员工每人每月只拿300元生活费。
2000年,上海手表厂经过股份改制,更名为上海表业有限公司。老厂的技术人员和品牌全部保留下来,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门市部经历了几次搬迁和装修,如今受网络销售的冲击,业绩日渐走低,每个月零售量基本是二三十块表。不过陈龙知道,能够寻摸到榆林路老厂址来的,都是真的“懂”上海表的客人。
遇到投缘的客人,陈龙总是会一脸得意地说:“侬晓得伐,阿拉爸爸当年就是靠一块上海牌手表,把阿拉老娘‘骗’到手的!”
也是从2000年开始,低谷中艰难爬升的上海表业有限公司决定勇敢“出海”,为各国的中低档机械表品牌制造机芯。这个经营策略收获奇效,公司当年就扭亏为盈。
陀飞轮、三问、万年历,是国际表业公认的三大顶级制表工艺。2001年,上海牌陀飞轮机芯研制成功,随后轨道式双陀飞轮表、立面陀飞轮表、陀飞轮计时码表等相继面世。
2005年,上海牌手表推出50只限量版陀飞轮手表,每只10万元,一经上市就被“秒光”。
另一重的现实是,在国际市场,瑞士品牌的陀飞轮手表,动辄定价在上海牌的十倍以上。70%的全球产量占比,换得的是10%的利润占比,中国手表依然身处产业链的底端。
机芯让老品牌解决了生存问题,但想要在世界表业占有一席之地,还是得擦亮“上海”这个金字招牌,进军成表市场。
冯师傅告诉我们,老早工厂最高产时,一个月要生产60万块手表,至于今天的数字,他只是耸耸肩,笑而不答。
虽然数千名工人加班加点的盛况早已不再,“上海牌”的制表人在车间里精益求精的追求却从未打过折扣。
一块手表有上百个精密零件组装,“上海牌”至今传承着1950年代“自力更生”的精神血统。从研发,设计图纸的描画,到制作样表;从组织生产,调试每一台用于量产车床,再到设定每一个零件,每一个工艺环节的标准,“上海牌”没有借助外力,一切靠自己完成。
冯师傅说,上海牌手表不仅机芯自己做,做机芯零件的机器大部分也都是自己做的。这也就是上海牌机芯今天能够在全国制表行业稳居第一梯队的原因。深厚的技术沉淀,成为品牌在新时代立足和发展的法宝。
即使大量的零件已经可以依靠高精度的数控机床完成,但总有些更加精巧的工艺,需要依靠师傅的经验与手感。
说起拼装陀飞轮,冯师傅的语气也变得谨慎起来,“拧每只螺丝,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心要静,呼吸要保持平稳。但我毕竟年纪也一点点上去了,还是希望可以从现在这些年轻技师当中物色人才,把手艺好好传下去。”
下午,陈建虎和太太在店里忙前忙后,他们要给一批上海牌的手表订单进行装盒和打包。
价格数万元的高端系列手表,一订就是十二只,陈建虎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们,下单者是一名瑞士企业的中国负责人,“他反而喜欢国货,坚持要买上海牌。你看,我们店里这款存货都被订走了,还把明年预定的6块表的钱也打给我了。”
陈建虎是上海牌手表最早一批的经销商。十多年来,他和上海牌手表一起,一点点扩张着商业版图,除了常驻的这间靠近南京路步行街的专卖店,他还有若干家大小不一的上海牌手表专卖店散落在黄浦区的各大热门商圈里。
从几百元的普通款,到二三十万的陀飞轮系列,陈建虎拥有市面上品类最全的上海牌手表。不过,他真正的镇店之宝,是多达数万块各种不同时期、不同型号版本、大多品相极佳的二手古董上海表。
在陈建虎的店铺里,前来选购老款手表的客人络绎不绝;对于那些对新款不甚满意的客人来说,选一块设计经典的老款常会成为他们的归宿。
陈建虎因此在上海牌手表的藏家圈里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他既是藏家,也是藏家与藏家相互结识、交易的平台。
孙月毅是上海人,60后,对于上海牌手表曾经在人们心中是什么地位,自然有着相当的概念。让他至今印象深刻的是,自己读高中时父亲买了一块沪产手表送给他作为成人礼。
“我本身喜欢表,上海人当然对上海生产的手表有一份情结。十几年前开始收藏沪产手表的时候,我就对上海牌情有独钟,收藏了之后才知道,上海牌手表有这么多品种,它背后的故事更多。”
孙月毅收藏上海表有几个标准:品相要新,最好是盒子发票说明书齐全;款型要稀有,未在市面流通过的试制版最好;针对某个特定人群发售的,或者是限量发售的表也好;如果还是“001”之类的特殊编号,那就是必须要收入囊中的顶级货色了。
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间,上海牌出产过200多款手表,其中不乏市面上没有销售过的军表。最初,上海手表厂借鉴劳力士日志的蚝式表壳,自行研发了带有日历、防震、防水功能的307型高级自动手表,这也成为中国的第一块自主研发的军用表。这些军用表,是孙月毅在市场上“狙击”的主要目标。
在收藏上海牌手表的过程中,孙月毅结识了一些上海手表厂的老员工,来自这个群体最大的馈赠,是两本厚厚的剪报集。
泛黄的报纸页面,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牌手表问世时的报道。在这本剪报集里,无论是关于手表生产的专题报道;还是刊载在各种版面上大大小小的手表广告;甚至那些只是一笔带过,主题却与手表并无关系的社会新闻,都被详尽地收录了进来,这无疑是一本人工完成的搜索引擎。
如今,有的老人已经过世,他们当年叙述的历史,被孙月毅传承了下来:“第一批上海牌手表出来的时候,厂里几百名制表工人每人可以优惠买一块上海牌手表,费用分几个月从工资里扣除,这是很好的福利。不过听一个老员工说,伊戴了不到一年就卖掉了。虽然在表厂工作,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表感兴趣,一些人还是会觉得换成钱更实在。”
当时,有一批香港人特意到上海寻觅上海牌老款手表。他们目标明确:翻看手表后面有58年生产的字样。周恩来总理曾长期佩戴上海牌手表A581系列,甚至曾佩戴A581系列出席国事访问,将中国制造带出国门。
这款17钻机芯的机械表只要加上机油,稍作保养,依然可以达到不错的走时效果。A581出色的设计、制作工艺和特殊的历史意义,不仅让当时的香港藏家抢购一时,也成为后来逐渐崛起的内地藏家心中的白月光。
不同于孙月毅只收藏老款表里的尖货,陈建虎逢上海牌老款表必收,对于生意人来说,这些表是情怀,也是可以被流通的商品。在店堂的展柜里,陈列着他收藏的各个年代上海牌手表,有些还是只展不售的孤品。
“上海牌陀飞轮起步2万元,外国品牌起码要几十万,技术是一样的,所以买上海牌实惠。客源么,非本地顾客占了八成。上海顾客里,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买了主要是送给父母;三四十岁的主要是自己佩戴;还有一些年纪大的来买,是为了怀旧。”
“你别说,来我们店里买表的年轻上班族其实不少,买一只品相全新的老款表,造型秀气复古,穿搭各种衣服都很时髦的,加上品牌历史文化的沉淀,你等于买下一个收藏品。对于消费者来说,两三千块的价格其实性价比很高。”
一场疫情,让线下实体店原本蒸蒸日上的状态遭受了不小的打击。上海牌手表的经销商们凭借商人灵敏的商业嗅觉,开始在线上大开大阖地铺设销售渠道。
“我们有天猫旗舰店,还开了抖音账号自己拍短视频、做直播。现在销量还不错的。”
无论是哪个时代,陈建虎总是能快速地找到他的消费者在哪里。他说,做这行生意,终究还是因为喜欢,如果不是这点情怀的加持,那还不如把现在店的收掉,门面租出去,收入旱涝保收,又何必像现在这么辛苦呢。
“等时机成熟了,还是想和孙月毅一起搞一个上海牌手表的博物馆。把这几年收来的精品藏品和历史资料都放出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
2022年9月7日,向来被时尚人士和手表藏家视为上海名表街的南京西路,迎来了新“玩家”。南京西路靠近茂名路,儿童食品商店隔壁,一间上海牌手表官方旗舰店,悄然开启了自己站上核心商圈舞台的旅程。
门店专设的维修区与VIP接待空间毗邻,来购表的客人可以看到来自上海手表厂的专业师傅工作时的场景。目前门店有两位师傅轮班,都是来自上海牌手表厂内的专业制表师,经验丰富。
店内的修表师傅告诉我们,他的师父,正是上海手表厂金字招牌,制表师冯玉民。
店里最硬气的商品,是这只定价38.8万元的立体陀飞轮腕表。制作这只陀飞轮所涉工艺之精妙复杂,非几十年以上机芯制作的技术沉淀不可触碰。所以,这只手表在技术上的突破意义,堪比当年上海牌手表厂生产出第一只自产机芯。
不过,以陀飞轮发明者而享誉世界的手表品牌宝玑为例,一只类似设计的陀飞轮手表,价格多数是上海牌的十倍起。所以,在专业的手表玩家圈,其实并不乏收藏上海牌陀飞轮的人。
按照商家的说法,藏家一方面会觉得这个价格可以买到一只像样的陀飞轮,性价比实在太高;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上海的情怀——国货如今能向顶尖制表工艺进军,这只表的标志性意义,是值得收藏的原因。
听说,开店第一天,就有几位时髦小姐挑了一块上海牌手表,作为礼物送给即将离沪的外国上司。
最新!上海进一步明确“随申码”赋码规则,这五类人员赋红码;明起成都全市有序恢复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