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之家腕表品鉴] 今年年初在巴塞尔表展期间,百达翡丽一口气推出了十多款男士腕表,其中包括比较热议的世界时计时腕表5930,经典计时表5170,Calatrava系列万年历5496,当然还有超级复杂表6002和6300等。虽然年初的这波表坛盛宴让人大饱眼福,但细心的表友一定会注意到,所有百达翡丽新款中,却没有鹦鹉螺系列的身影。从去年开始,很多人便已经在猜测,百达翡丽鹦鹉螺系列40周年,品牌会推什么款,只是没想到这一等,又是半年,直到10月份,品牌才公开了这40周年纪念款,共两个型号5711/1P和5976/1G,分别限量700枚和1300枚。
不得不说,百达翡丽鹦鹉螺系列的这两款40周年纪念腕表并没有太大的惊喜,5711用了铂金材质,限量700枚,表盘标注了40和1976-2016,除此以外便再无其他。5976/1G的做法也十分类似,表盘也标示了1976-40-2016。因此仅仅是在公布之后的那一段时间里,这两款表成为了热点话题不断被“炒”,但很快便又沉寂了。
即便如此,依然不能否认它们作为40周年纪念腕表,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百达翡丽选择这两个款型礼献鹦鹉螺系列40周年,有很明确的用意。1970年代,瑞士制表在石英危机中饱受煎熬,1972年为寻求突破,爱彼和一代制表大师杰罗尊达合作,推出精钢表壳运动腕表皇家橡树系列,在饱受质疑中它逆势前行。1976年,百达翡丽携手杰罗尊达大师,开发了鹦鹉螺系列腕表,这是百达翡丽从品牌创立至今,第一个运动型腕表系列,它最大的意义,在于让百达翡丽机械腕表挣脱出了传统制表的审美和应用范畴。皇家橡树和鹦鹉螺,是运动腕表中第一批真正的高级腕表。
1980年,百达翡丽Réunis工厂开始为鹦鹉螺创制表壳和表链,在此之前,鹦鹉螺系列外观件中最重要的表壳和表链,是由别的工厂代工完成。此后,鹦鹉螺首批表款3700/1的编号,改为3700-11。
2006年,对于鹦鹉螺系列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不仅仅是系列诞生30周年,更重要的是,百达翡丽对鹦鹉螺系列进行了更新换代:原本的两件式表壳结构全部替换为三件式表壳,推出系列首枚自动上链计时码表5980/1A,鹦鹉螺系列表款编号全部改用5开头。这背后,代表的是一系列的细节优化,旨在致敬鹦鹉螺系列创立伊始的定位:优雅的运动表。
2016年,鹦鹉螺系列迎来40周年庆典,品牌以贵金属,重现2006年推出的5711的精彩,以及5980的特殊意义。全新的5976/1G腕表在设计上基本遵循着5980的独特性:6点钟位置集成型计时器,中央秒针同时作为计时秒针使用,搭载品牌自创CH 28-520 C自动计时机芯。
然而,5976/1G和5980又有明显的区别,首先体现在5976/1G腕表的表壳直径(10点钟位置到4点钟位置)拓大到了44毫米,比起5980的40.5毫米,整整大了一圈,别小看这增加的3.5毫米,足以让小手腕男士完全hold不住。尺寸越大,每增加1毫米,实际效果便立竿见影。
鉴于整体尺寸的增加,腕表的很多细节也随之改变,表盘更加开阔,源自首款鹦鹉螺系列腕表3700的侧边铰肩,也更为纤长。这个铰肩灵感源自于当年跨洋邮轮上舷窗的锁闭结构,用于固定上下层表壳,如今它同样起到固定表壳的作用,同时也作为系列特征而流传。
5976/1G和5980的另一个显著不同,在于6点钟位置的计时器。5980的计时器,分为三层,最外层是0-30分钟计时,中间层是30-60分钟计时,里层是12小时计时。5976/1G计时同样分为三层,不同的是,最外层是12小时计时区,中间层是0-30分钟计时,里层是30-60分钟计时区。由于腕表整体尺寸拓大,因此虽然6点钟位置同样为三层式的聚合型计时,但读取数字依然可以清晰,5980则需要借助不同颜色和内外层按照需求优先级不同进行排列区分。
作为纪念腕表,5976/1A无疑是奢华的,除了表壳全部采用白金材质,表盘的刻度也选用了顶级威赛尔顿钻石,包括公主方形切割钻石和长条形钻石。
腕表内置百达翡丽第三枚自制计时机芯:Cal.CH 28-520 C。机芯使用21K金做自动摆陀,贵金属具有更好的摆动惯性,可提高上链效率,同时减少过度上弦给发条带来的不必要的耗损,机芯仅设计了单方向上弦,即便如此,它依然动力充足。另外,自2006年起,瑞士各大制表商便进行了硅材质在手表中的应用与研发,百达翡丽是最早完成研制的品牌之一。这款腕表游丝选用Silinvar®高科技硅质材料制作的Spiromax®专利游丝,摆轮也是百达翡丽专利的Gyromax®摆轮,可高精度微调。
总结:百达翡丽鹦鹉螺系列40周年纪念腕表,不仅仅纪念的是40年前百达翡丽的创举,同时也致敬了10年前鹦鹉螺系列步入现代高级制表殿堂的重要时刻。瞬跳日期、顶级威赛尔顿钻石刻度、中央秒针一针两用、百达翡丽专利技术自动机芯、独特的舷窗式壳型、鹦鹉螺专用表链,鹦鹉螺系列5976/1G腕表美的很细腻。(图/文 腕表之家 吴一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