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5日,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全国生态日,旨在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8月的武汉,蓝天白云美得像梦境,长江两岸游人如织,江中江豚逐浪,湿地上各种鸟类正在呢喃……

  武汉的生态之美,既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全市上下日益重视生态文明、久久为功持续建设的成果。

  生态文明是一个宏大的建设工程,由众多的生态专项工程构建而成,其中许多工作是从来没有实施的、具有开创性的探索。必须先在局部地区开展试点,摸索出有效的经验,再展开进行大面积推广。

  梳理发现,近年来,武汉市相继承担了10余项国家生态专项试点工作。主要有: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碳金融城市试点、全国第二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全国推进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梁子湖水生态考核评价试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噪声地图应用试点、化工园区“一园一策一图”试点等。

  在“双碳”领域,落户湖北武汉的“中碳登”实际上就是历经10年的国家试点后,总结经验并推出的中国碳市场,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如今,武汉市继续在双碳领域试点,比如武汉市武昌区成为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武汉市担当碳金融城市试点,不断丰富和完善实施碳减排的经济和管理机制。

  在“水”方面,试点既有深度也有广度。有调查研究的试点:梁子湖水生态考核评价试点,通过一系列调查形成报告,为提升水生态管理和治理水平提供依据;有治理试点: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有“再生水”试点,尤其是丰水城市的水循环利用,包括全国第二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和全国推进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让城市更加重视水资源,全民厉行节约用水。

  在固废方面,武汉市入选国家级无废城市试点。“无废”建设深入到生活和生产的各个角落。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也正在创建中。

  这些生态专项试点工作由武汉市委、市政府承担,分别由生态环境、发改委、水务等多个部门牵头,以“大环保”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大发展。

  2023年底,市委第十四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三个优势转化”,在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的基础上,增加了“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彰显。

  2024年6月2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的实施意见》发布,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细化成6个大项20个子任务。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日益清晰,也是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的必由之路。

  除了10余项国家试点,武汉市在多项重要的生态工作中也“敢为人先”抢在前面。

  在排污许可标杆评选方面,武汉探索出如何让企业的污染物创造新的价值,为全国的排污许可证发放提供了经验。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建设中,武汉市以区域示范牵头,多部门全力建成体系化的循环机制。在近零碳排放区建设方面,多个企业、校园、开发区相继实施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实现了近零碳的排放。

  正是这一块块“试验田”,组成了武汉的绿色版图,一方面不断刷出美丽武汉幸福感,一方面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典范。

  7月21日,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武汉市碳招商推介大会召开。会上大咖云集,在双碳技术、新质生产力、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进行探讨,实现51个项目集中签约,签约总金额346亿元。这是全国首次以“碳”为主题开展招商活动,通过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探索了碳招商的全新模式。

  武汉对于“碳”的探索由来已久。2012年,武汉成为全国低碳试点城市,拉开低碳减排探索的序幕。在城镇、园区、校园、社区、商业、企事业单位等多领域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和低碳示范工程试点;城市中心新建300余个口袋公园,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碳汇能力;通过“武碳江湖”小程序,居民的低碳行为被科学量化为个人碳账户的积分,可用于兑换礼品、消费券等,让低碳逐渐成为市民的生活态度和行为自律。

  低碳是一种生活方式。碳产业则是一个新兴产业,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优势的有力抓手。

  正是因为对“碳”的一系列探索和成果,重要的“碳市场”——“中碳登”(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在2021年7月落户武汉。它承担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登记、交易、结算等职能,相当于全国碳市场“碳资产大脑”。目前已有57家头部企业和机构入驻,初步形成碳交易、碳资产等碳市场全产业链。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中碳登”的落户为基础,以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的召开为契机,加速低碳经济的布局,吸引更多碳伙伴共同创业。“全力支持‘双碳’项目在汉加速落地。武汉正锚定建设全球碳交易注册登记中心、全国碳市场中心、全国碳金融中心‘三个中心’,加速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目前,武昌区已出台全国首个碳金融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成功获批了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更多的涉碳服务企业和机构汇聚武汉,武汉成为“碳”要素富集高地,为世界碳中和及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样板。

  7月初,武汉的梅雨季节,暴雨如注。流经汉口主城区的两条排污河黄孝河和机场河的水位较高,但周边居民松弛感满满,趁着雨停的间隙到河边散步。“河没有溢流,河边没有异味,这在以前不敢想象。”散步的居民说。

  作为武汉市的排污河,黄孝河和机场河是昔日的“龙须沟”。近年来,武汉市持续关注水生态环境治理,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并进行水资源的再利用而作出的一系列探索,让黄孝河和机场河这类昔日的“龙须沟”变成了今日的大公园。

  “治水”还水的清亮碧绿,那么武汉在水资源方面家底殷实,“丰水之城”为什么要加强再生水利用呢?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解释,武汉市入选2023年第二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入选的19个城市中,武汉是唯一一个长江干流流经城市。虽然我们是百湖之市、国际湿地城市,但水环境现状并不理想。武汉市超过99%的水资源来源于长江和汉江的过境水量,实际上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总量偏低。因此要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在减少新水取用的同时,开辟稳定的“第二水源”也就是再生水。

  针对“再生水”试点,武汉市组织建设谌家矶、黄孝河路、黄孝河等一批污水处理项目,这些再生水可以用于园林绿化、洗车、居民养鱼种花,还可以用于大型企业的生产,减少从长江的取水量。通过这些项目做到少取净水少排污水,优化供水结构,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截至2023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52%。

  一手抓黑臭水体改造,一手抓再生水的利用。“治水”和“节水”双管齐下,保证了水生态之美。

  近日,财政部公布2024年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名单,武汉市以全国第三名的成绩入选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将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我市坚持高位部署、统筹谋划,市《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多年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黑臭水体治理列入重点工作任务。此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将农村黑臭水体较为集中的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和长江新区共139条农村黑臭水体纳入治理范围,拟通过两年精准治理,打造大城大乡融合发展、河湖湿地纵横交融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武汉样板’。”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同时,在再生水利用方面方向也已经锚定:到2025年,基本建成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建成一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示范项目,到2026年,将武汉市再生水利用率提升至40%以上。”

  “丰水之城”,充分调查水,治理好水,同时对“水”吃干榨尽地利用,为相对缺水地区如何用水提供了新思路。

  2022年4月,武汉市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与此同时,武汉市发布《武汉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从工厂、机关、学校、景区、快递、商场、饭店等多个领域开展工作,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

  在木兰草原露营,游客通过参与“垃圾换奖品”活动,“无痕露营”为景区赢得了更多的游客和更好的口碑。

  在江汉区北湖街道环保社区“花漾”慈善循环超市,用酒瓶、矿泉水瓶制作的花瓶、笔筒,胶囊咖啡壳制成的迷你盆栽,饮料瓶盖串成的灯笼等,这些手工爱好者制作的低碳再生产品,常常被居民相中购买。

  “无废城市”的打造,一方面从细微处入手,创建“无废细胞”。2024年在完成现有7类“无废细胞”500个创建任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建“无废园区”“无废医院”“无废公园”“无废社区”“无废乡村”等“无废细胞”种类和数量。

  “无废城市”的打造,另一方面要求以特色彰显成果。市生态环境局要求、鼓励各区加快推进“一区一品牌”战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挖掘特色优势,打造亮点工作。

  江岸区积极探索创建“岱家山科技科创城无废园区”,通过源头减量规划分类收集体系等方式,逐步推进无废园区建设。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将加强对“无废城市”建设的统筹调度和督促指导,确保46项年度目标任务落地落实。用好“无废城市”建设这个有力的抓手,不仅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生产方式的形成,还为全市人民树立了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榜样。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它是作为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排污许可证发放是重要环节。如何高质量发放,武汉进行了积极的试点。

  8月9日,武汉华星光电生产车间,显示面板正在生产中。作为高精度、高技术产业,每一道生产工艺流程都需要高纯度的水进行清洗。

  因为生产环节耗水量大,华星光电大力发展废水循环利用。如今,70%的废水经处理后可分质使用,优质水再次回用到生产工艺环节,低质水则用于厂区冷却塔、绿化、保洁等。除了节水,武汉华星光电对包括废液在内的危废品进行回收再利用,创造了上千万元的效益。因为在排污方面的优秀表现,武汉华星光电被评为首批武汉市排污许可管理标杆企业。

  排污许可管理标杆企业的评选和发布,是武汉市为积极引导企业全面落实环保主体责任而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据了解,目前武汉已有2批、18家企业获评“标杆企业”。

  标杆企业都是武汉市的“环保模范生”,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特征:积极主动建设“无废工厂”,扛起企业生态责任,将各类污染物看作是一笔可再生的“财富”,进行最大限度再生利用,变废为宝,既从源头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总量,也从细节方面做好了无害化管控,进而提升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会合生态环境部评估中心制订评价指标,打造第三批“标杆企业”。还会定期组织“标杆企业”交流,组织其他企业到“标杆企业”参观。武汉这一创造性的激励机制也得到生态环境部的肯定,为全国的排污许可证发放提供了武汉经验。

  一个个优质的“试验田”将实验出的成果广泛传播,从一块到一片,从一片到全域,武汉“逐绿”成果斐然。

  连续三年实现劣V类湖泊清零,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市自然保护地面积增加35%,达到7.48万公顷,成为全球唯一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5家,绿色环保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63家,新洲区、蔡甸区、黄陂区成功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武汉市正以“绿”促新,以“绿”创新,描绘出生态宜居英雄城市最美的绿色画卷。

  撰文:鄢祖海 王彬彬 于海涛 杨海垚 潘璐 摄影:肖高东 舒运平 韩昶光

  2024年8月15日,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全国生态日,旨在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8月的武汉,蓝天白云美得像梦境,长江两岸游人如织,江中江豚逐浪,湿地上各种鸟类正在呢喃…… 武汉的生态之美,既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全市上下日益重视生态文明、久久为功持续建设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