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生产中,农膜覆盖栽培技术有显著的增温保墒、抗旱节水、增产增收作用,被广泛应用。可如果不对农膜及时回收、无害化处理,农膜也会成“农魔”——专业研究显示,普通PE农膜在土壤中自然降解时间超过200年,会造成严重的田间污染,残膜埋在土壤中还会引起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生长。

  近年来,我市坚持“政府引导支持、企业市场运作、网点应收尽收、群众自觉参与、农膜循环利用”思路,千方百计提高废旧农膜回收率。统计显示,2023年底,我市废旧农膜回收率已达97.01%。

  7月30日上午7时,江宁区汤山街道孟墓社区农户王香林早早地将废旧地膜整理好,等待回收人员上门。不一会儿,一辆卡车驶入田间,江宁区地膜回收负责人姜传林带领工人麻利地将地膜装上车,刚才还有些杂乱的田间顿时清爽了很多。

  记者了解到,农膜通常分为棚膜、地膜两种。其中,棚膜厚实干净,通过废品回收渠道即可转卖获利;地膜较薄,由于直接接触土壤,易碎且脏,再利用价值低,一般被弃置在田间地头,污染严重。

  “地膜盖一盖,增收几百块”,这是挂在庄稼“老把式”嘴上的一句口头禅。“我种的是草莓,地膜能保持土壤水分,有效帮助草莓生长,但废旧地膜堆在土里难看、有污染,如何处理是‘老大难’。如今地膜有专人回收,不仅能卖了挣钱,而且地里也干净了,一举两得!”王香林笑着说。

  “高峰期,每天废旧地膜回收量为3吨—4吨,一年回收量在350吨—400吨。”姜传林介绍,回收最忙的时候是草莓下市阶段。

  过秤、装车……忙碌完,姜传林将回收的地膜运往江宁区淳化街道滨淮社区标准化回收总站进行压包,对地膜重量和质量进行审计后,将转交给有资质的处置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

  姜传林的回收站是我市众多地膜回收站中的一个。目前,我市已建成“五有”(即有固定防渗场地、有统一标牌、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有废膜储有量、有规范台账)标准回收站89家、残膜监测点29个,累计示范推广全生物降解膜2.6万余亩、加厚地膜2.2万余亩,并于2023年底实现全市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7.01%。

  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废旧农膜回收模式,先后试点推广“固定回收点+有偿回收+统一归集+无害化处置”“总站+上门回收+无害化处置”“第三方+上门回收+无害化处置”等3种模式,初步建立全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废旧农膜回收处置长效机制,推动农膜回收率不断提高。

  “庄稼生长靠扎根,废膜影响根不深。”在溧水区朱家边村地膜回收网点附近,一条宣传农膜回收的红色横幅特别引人注目。附近不少农户都把自家的废旧地膜送到这里,每公斤地膜能够给农户带来3元收益。

  “地膜回收季节性强,溧水区每年夏季是旺季。今年全区地膜回收总量预计约250吨,而刚刚过去的7月,地膜回收总量就达到180吨左右。”溧水区供销社全资企业南京润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姚俊泽介绍。

  南京润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诸天海表示,目前溧水区施行农膜有偿回收制度,采取“有偿回收—区级归集—无害化处理”模式,设有废旧农膜回收网点28家,基本覆盖全区废旧农膜回收业务。如今,越来越多的溧水区农户主动将地膜收集起来送往回收网点,2023年该区地膜回收率达到98.18%,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走访中,记者注意到,不仅仅是江宁、溧水,浦口、六合、高淳等区也均通过政府招标第三方公司开展上门回收服务业务,并统一开展无害化处理。

  废旧农膜回收率能否提高,关键在于有效引导和政策扶持。我市坚持“主动作为、向前作为”,构建了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和市场监管局等六局联动机制,确保政策、财政“双基”保障,利用回收、处置、监管等三重手段,实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向新蝶变。除部省级财政资金,南京市级财政每年还单独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废旧农膜回收处置和全生物降解膜示范项目等工作,截至目前已统筹安排1500万元,充分发挥了政策资金引导作用。

  走进负责江宁区地膜无害化处理的海堤塑料粒子厂车间,机器轰鸣,一些可二次利用的废旧农膜经清洗后进入加工生产线,被制作成高压聚乙烯颗粒。

  海堤塑料粒子厂负责人沈春荣介绍,废旧地膜二次加工可不简单,对工厂技术设备要求较高,与普通工厂相比,他们配备了专门的环保池排污。

  沈春荣说,他们厂每年能够处理江宁区340吨左右的废旧地膜,这些地膜能产出85吨左右的高压聚乙烯,用途广泛,可以加工制作成座椅、PE水管、农用排水管道等塑料产品,实现“回收—加工—二次利用”的良性循环。

  回收来的废旧地膜大多掺杂着泥土、杂草,其中真正可以二次利用的少之又少,这些地膜究竟会被如何处置?

  “有用的制成塑料粒子,没用的拉进焚烧厂。”采访中,不少回收站员工这样说。具体怎么烧?焚烧是否会产生新的污染?记者调查发现,对于不能二次利用的废旧地膜,我市不少区采取无害化焚烧。经特殊处理,地膜可以和生活垃圾混合,一同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水泥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