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华为三折叠手机Mate XT(非凡大师)在深圳发布,作为第一部三折叠手机,华为这次赚足了关注度,发布两天后的9月12日,官网预约总数已经突破530万,且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就在同一天,苹果举行一年一度的秋季新品发布会,发布了iPhone16系列等产品。引领智能手机创新的,首次将软件创新,即AI作为卖点来推动消费者换机,而华为则通过硬件的极致创新,继续圈粉高端用户。

  一边是硬件的极致创新,另一边是AI的全面推进,在智能手机市场已经从红海走向“血海”,身在其中的巨头们会奋力抓住每一个惊艳的卖点,然后放大无数倍对外展现。

  “新一代iPhone彻彻底底为Apple智能打造。”在苹果的发布会上,CEO蒂姆·库克对着镜头说了这样一句话。

  其实Apple智能已经在6月举行的苹果开发者大会上亮过相,相关的智能服务也已发布。但正如库克所言,iPhone 16系列确实将苹果此前发布的Apple智能融入了进去,发布会用了大量篇幅介绍了新手机与人工智能的功能运用。

  而为了支持AI,苹果也给iPhone 16系列手机装上了最新的A18系列芯片,并表示这款芯片专为大模型而生。

  尽管看上去诚意满满,但Apple智能初期上线时仅支持美国英语,中文等语言要等到明年,且在中国市场,Apple智能何时上线暂不得而知,这些都是苹果需要面对的不利因素。

  IDC全球智能终端研究副总裁Ryan Reith就认为,消费者会关注Apple智能,但AI已经有各种其他解决方案,所以Apple智能很难直接驱动新的消费者购买。

  事实上,苹果入局AI的步伐给人感觉仿佛慢了半拍,在此之前,一众手机厂商已经在大模型等AI技术轮番上阵,掀起过一阵端侧大模型狂潮。

  从华为的盘古到小米的MiLM,从vivo的蓝心大模型BlueLM、OPPO的安第斯大模型AndesGPT,再到荣耀的魔法MagicLM,国产手机头部厂商已经构建了从端到云的大模型矩阵,打造端云协同框架。在海外,三星也运用谷歌研发的Gemini从而进入AI赛场。

  Counterpoint报告认为,展望2025年,增长动能将主要来自产品力的提升,随着生成式AI应用场景爆发,消费者真正认可AI手机概念,有助于提升中高端手机用户的换机意愿。

  苹果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采用“端侧大模型+云端大模型”的Apple智能真正发挥奇效,增强大众对AI赋能iPhone手机的认可度,从而带动销量缓解压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苹果加盟之后,一个由大模型带来的移动智能生态已经近在眼前,好戏还在后面。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举了一个例子:三折叠手机用的铰链,是华为在材料学、结构学、机械学等诸多领域科技突破的结晶。

  华为设置了专门的超级材料实验室,该实验室有业界唯一的厂商自建的全制程产线大类监测设备,总占地面积高达1000平方米。正是在这个实验室诞生了MIM钢、火箭钢等创新材料。

  一块屏幕要做到内外弯折非常困难,而同时要保障抗挤压、抗拉伸、坚固耐用更是难上加难。为了克服上述困难,华为首创了天工铰链系统,其通过精密的机械结构调校和微米级数字孪生模型的反复调试,实现了内外弯折的一体联动,以及铰链和屏幕的精准搭配。

  “大家都能想得到,但做不到的东西,团队们耗时5年终于做成。”据余承东透露,团队们敢于突破、敢于非凡,将科幻变成现实。

  其实有不少品牌也在三折叠屏手机上有所布局,但目前真正落地上市的只有华为。

  此前,荣耀、OPPO、传音控股等手机厂商均已展示过各自三折叠屏概念机,但三折叠屏手机概念容易规模化生产难,而且缺乏品牌溢价能力的企业,就算生产,打动不了高端用户,也卖不动。

  而华为既有强大的研发能力,也有十足的品牌能力,最终成为全球第一家量产面市三折叠屏手机的厂商。

  三折叠手机的成功也传递到了终端及资本市场。在二手交易平台,华为三折叠手机标价在3万到9万不等,而华为iPhone16系列也加价也只在数千元;资本市场也同样有反应:iPhone16系列的价格公布后,苹果的股价一度下跌了1.9%,最终以0.04%的小幅涨幅收盘。而华为概念股的股价却随着发布会走高,多家概念股一度涨停。

  根据2023年财报,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7042亿元,其中,华为ICT基础设施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620亿元,同比增长2.3%;终端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515亿元,同比增长17.3%;云计算业务实现销售收入553亿元,同比增长21.9%;数字能源业务实现销售收入526亿元,同比增长3.5%;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128.1%。

  实际上,华为的主航道是通信业务,其大部分收入还是来自ICT基础设施业务,而包括手机、平板、笔记本、手表手环等在内,华为终端业务收入约35%。

  实际上,在此次三折叠屏发布会现场,华为还举行了大五座版问界M9上市会,售价46.98万-56.98万元,进一步冲击高端市场。这显然是希望在高端的赛道上继续开天辟地。

  在外界环境不利的条件下,华为极限生存,并通过供应链自主化在关键技术、零部件,乃至整个生产流程中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从麒麟芯片到鸿蒙操作系统,华为不仅增强了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业务连续性和市场竞争力。

  数据显示,鸿蒙操作系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由2023年一季度的8%上涨至2024年一季度的17%,苹果iOS份额则从20%下降至16%。

  这是鸿蒙操作系统在中国市场首次超越苹果i0S,成为中国第二大操作系统。手机系统的格局也从安卓和iOS两强相争,变成了鸿蒙、安卓、iOS三分天下。

  华为拥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这也是生态圈胜败的关键,以智能驾驶为例,从鸿蒙智行问界等“四界”的问世,到向外输出的长安阿维塔,再到如今华为ADS 3.0更加拟人的驾驶体验,都表明华为在智能赛道已经相当成熟。

  苹果在芯片、终端、感知系统等硬件领域的研发仍然是走在前列的,A18芯片也是当前手机芯片最高性能的代表,iOS的使用体验仍然不俗,而在穿戴设备上,继Apple Watch的各类健康监测功能之后,苹果新款耳机AirPods Pro 2也计划推出“临床级”助听器模式。苹果始终围绕智能手机及周边产品延伸。

  相比于苹果,华为的“万物互联”似乎也是更胜一筹的。苹果坚持了10余年的造车计划在今年年初宣告失败,也就意味着在智能生活领域,苹果当前少了一个关键的场景。在未来的智能生态领域,华为正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一般来说,国产手机厂商都不会和苹果发布会撞期,因为热度和苹果不在一个量级。但显然,这次发布会“撞车”更是有备而来。

  一方面,这是一种市场抢占策略。通过在同一时间点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可以最大化地提高品牌的曝光率和话题度。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心理战术。在“金九银十”的消费季,激发消费者更多的购买欲望。

  在定价策略上,苹果与华为都定位于高端市场。苹果以其一贯的高定价策略,维持着其产品的高利润率和品牌价值。而华为,高端产品的定价策略也显示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在这场定价战中,两家公司跳出了“内卷”,试图通过提供更高的价值来吸引消费者。

  十年磨一剑,华为的这次发布会,不仅是对自身技术实力的一次展示,更是对中国制造的一次有力证明。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在上演以创新求生存的佳话。

  华为与苹果,进行高端市场主导权的“正面较量”,得益的不仅是消费者,还有广东的制造业。不论华为还是苹果,其背后的供应商都有不少来自广东,包括立讯精密、伯恩光学、比亚迪、欣旺达、领益智造、德赛电池等,众多厂商都在同时为两家企业供货。广东牢牢占据着信息产业第一大省的地位,见证了国内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历程,并在、通信、、汽车电子等领域拥有国内最大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应用市场。手机行业的创新,也在引发广东新一轮产业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