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我们再说Daniel Wellington(下文统一简称为DW)是最近红起来的一个极简产品,很多人恐怕要笑了。的确,它红好久了,相当于绿尾巴的Stan Smith,相当于三宅一生的Bao Bao,相当于一切你可能在还比较时髦的人身上见过的街款。

  白底大表盘、没有秒针、搭配可替换的学院风尼龙表带或皮质表带,这是它的标志性设计。

  它的故事你可能在很多网站上都看到过:Daniel Wellington不是创始人的名字,而是创始人Filip Tysander在澳洲旅行时遇到的一位背包客,当时他戴的手表——配有尼龙表带的劳力士潜航者系列——就是现在DW手表的灵感来源。

  DW创办于2011年5月,次年的线万美元,可谓一炮打响。至2014年底,全球销售额已经突破7000万美元。中国市场的表现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故事:2014年6月进驻天猫,月销售很快超过了2000只,2015年的双11,24小时内获得手表品类单店第一。

  你也可以尝试搜索一下,各类论坛和社交页面上充斥着大量诸如有没有比DW更漂亮的手表之类的问题,百度搜索中拥有132万个包含DW手表关键词的网页,淘宝平台上有超过13万件产品与其相关。

  再来看G-Shock,卡西欧(CASIO)旗下专攻运动功能的中端品牌,对于不那么热衷运动人消费者来说,糖果配色、不断推出的联名限定款、经得起折腾就是其最大特点。早在五六年前就被藤原浩,村上隆,黑人导演Spike Lee等潮流人物所追捧,在钟表行业不景气的这几年,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

  2014年G-Shock销售数据为650万块,首次超越1997年时的热潮(600万块),2015年的数据还未透露,据上年财报计划,能够达到720万块——G-Shock的年销售额占卡西欧集团总营收近40%。

  这两个品牌看起来风格迥异,一个是石英表,一个是电子表,一款表盘设计轻薄简单,一款则厚重复杂,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价格都在一两千元人民币左右。

  价格是关键,这太重要了。钟表文化专家、钟表游创始人白映泽在谈论DW和G-Shock为什么能火起来时对《好奇心日报》说。

  一两千元是什么概念?就是中学生的父母愿意给孩子买,大学生存一存钱也能买,刚工作一两年的白领一族可以多买几款换着戴的价格,同时也是比Apple Watch低廉,比一双运动鞋贵一点点的价格。

  虽然也有像朗坤这种生产机械表的德国品牌,因为代理进入中国,又试图接触更多消费者进行大量促销,导致成交价格往往也只有两千元左右。但通常情况下,一两千元这个价格区间限制了机芯的种类和品质。

  首先,只能用石英机芯,机械表的价格还需要再高一个台阶;其次,即便是欧洲品牌在生产这个价格的手表时,也大多使用日本产的石英机芯——DW使用的就是一家日本专供低价品牌手表的机芯供应商美优达(Miyota),因为他们的产品可靠,而且总是有大量库存。

  最近,国产手表品牌飞亚达推出了一款叫唯路时的新产品,外观设计和DW极其相似,也可更换表带,价格不过400至600元人民币。国产品牌天霸,也适时地推出了T-WATCH表款,试图复制DW的成功。

  白映泽第一次看到一位时尚博主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佩戴DW的照片时,下面的评论是哇,这个表真好看,我可以用来搭配衣服!这样的情况在飞亚达的那款极简手表下也能看到。

  DW的成功树立了一两千元石英表的典范。在时尚这个范畴里谈论手表,已经过滤掉了大量的技术信息,我们不再关心这块表的材质和机芯,也不太在意品牌的历史和工匠精神,我们只关心好不好看,是不是和自己平常的穿衣风格匹配。

  Apple Watch的出现令很多制表公司感到恐慌,但也正是Apple Watch令人们脱离了手机看时间的语境,开始考虑手腕上有个手表之类的东西配搭衣服也不错——以前扮演这个角色的是手镯,现在是Apple Watch、智能手环、珠串和这些不太贵、又很好看的石英手表。

  不过话说回来,手表从来都是一件配饰,只是早些年人们的消费力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当时人们对于手表的消费心态处于两极化,低端产品需要结实耐用,最好防水,而高端产品就需要工艺了得,具有收藏价值。外观设计被排在了第二位。

  社交网络上,DW常常把自己和旅行、爱情、美食、艺术、宠物等关键词放在一起

  DW迎合的是那些想要拥有格调,但又消费不起Nomos(售价在近万元人民币)的人群。白映泽表示,他们可能是刚工作的白领,但也可能是消费高端机械表的客户。而品牌效应?当社交媒体上大批量地出现DW身影时,这些红人为其快速造势,形成了DW的品牌性。

  极简设计的手表绝对不止DW,它能红主要是因为营销方式。白映泽说。近年来,营销手段的趋势变成了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红人,这给手表的销售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DW品牌成立不过4年,创始人还是一个完全不懂制表和设计的商人。凭借着免费赠送网络红人的营销方式,赢得了一面倒的局面。现在,DW的Instagram账号上已拥有170万粉丝,超过竞争对手MVMT(41万)和Fossil(35万)不止四倍。

  当时装周街拍中频繁出现一款手表时,眼尖的时装编辑一定不会放过大肆宣扬新的潮流单品即将出现。况且出镜率极高的潮叔Nick Wooster,博主Andy Torres,男模Mariano Di Vaio都戴上了。

  还有15%的优惠码。官网不仅每个月都会放送一定数量的优惠码,还有大量的意见领袖都会在收到DW时获得一个专属的优惠码,粉丝在使用这个优惠码购买产品后,这位意见领袖就能获得相应的回报。这个推广的方式和uber等其它需要注册的产品相似,能够以最简单粗暴但又惠及他人的方式传播开来。

  G-Shock也曾经遇到过销售难题。第一次是发售初期,当时的人们不接受看起来笨拙的外形设计,第二次是在90年代末期,这和当时的泡沫经济有关,结束了整个90年代的塑料腕表热潮。

  为了赢回市场,G-Shock开始打造潮文化:在全球27个国家主办hip-hop音乐、滑板等街头运动的主题活动。伊部先生自己站在舞台上,伸手将G-SHOCK表掷出去,用脚踩。这让观众大吃一惊,亲眼见证了G-SHOCK的坚固。

  彩虹色系列的设计也是在2004年首次推出。此后,只要是年轻人感兴趣的事物,都会推出一些抓人眼球的款式。比如近期合作的米原康正,就是目前日本相当知名的情色摄影师。

  G-Shock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形象极其统一,一个是围绕着旅行、街舞、摄影、篮球、死飞、滑雪、BMX、音乐等主题展开的社交营销,这些是年轻人的游戏,它不仅仅是cool,还代表了自我坚持梦想和行动力,另一个则是坚固耐用的Toughness品牌精神。

  欧睿(Euromonitor)市场研究公司指出,2014年,仅在美国就卖出了大约4000万只指标式石英手表,较2009年的大约3300万有所增长。而AppleWatch的销售份额中,有三分之二是349美元的运动款。

  这个区间市场被普遍看好,除了上文提到的国产品牌想要复制DW成功外,欧洲的制表商们也在纷纷降价。比如法国的圣宝莱(Saint Honoré),德国的齐柏林(Zeppelin),他们本身是专业制表商,但为了进入这个价位的市场,也在选用日本机芯来做。如果你熟悉独立买手店,你会在它们那里看到大量推荐,尤其是传统制表公司和潮牌的联名款。

  这样的流行可能还得归功于快时尚和大牌服装混搭的流行:和Apple Watch一样,月薪一万元的能买,月薪千万的人也会想要买来戴一戴。现在我们只有DW和G-Shock,但相信很快就会出现第三个。

  有网友扒出郭美美真人照,大饼脸、双下巴、皮肤粗糙,与之前她本人晒出的自拍照大相径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