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电视剧《风吹半夏》开播。该剧改编自以女性创业为主题的小说《不得往生》,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许半夏为首的中小民营企业家在回收废钢铁的草莽中起家,趁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逐步从“捡破烂”走向开工厂,在漫长的创业岁月中闯出一片天地的故事。

  不同于赵丽颖在剧中所演绎的长袖善舞、泼辣爽快又心思细腻的女企业家形象,许多人对废品回收从业者的初印象,可能是那辆穿行于大街小巷的三轮车,或是扩音喇叭中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收旧冰箱、旧彩电、旧洗衣机”,抑或废品回收站里堆叠成山的纸板壳和塑料瓶。

  这一曾经活跃在小城镇中的收废品景象,似乎已经游离于现代城市生活的边缘。但事实上,20世纪由外来务工者在城市各个角落中搭建的废品回收网络,如今正逐渐在市场和政策的引导下成为高效、有序的再生资源回收产业集群。废品回收与环卫系统一样,成为帮助城市排废迎新的清道夫。

  20世纪50年代,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成立废品管理总局,支持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在供销社系统的主导下,我国开始在全国层面建立废旧物资回收体系,统一安排废品的回收种类、数量、价格和网点的分布与建设。

  1957年,供销社在天津举行废品采购会,计划当年用三亿五千万元收购全国一切可利用的废弃物资,如废钢材、废橡胶、破布、杂铜等,支援国家经济建设。这个预算是在前一年采购废品总值三亿二千多万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56年,供销社收购的废品绝大部分用到了工业生产上。收购的杂铜冶炼成精铜三万八千吨,供给工业部门用以制造四万二千多台三百千瓦的发电机;收购的废钢铁炼钢材三十八万多吨,用以制造七百五十万部双轮双铧犁或七万五千台拖拉机;收购的破布则被制成纸浆三万六千吨,代替了二十万立方公尺木材。

  大力收购和利用废品,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之际增加工业原料的重要途径,也是增产节约的重要措施。为了鼓励人民克服“集攒废品麻烦、出售废品丢面子”的思想,使大家逐渐养成集攒废品、及时出售废品的习惯,全国各地都大力宣传废品回收行业,“无用变有用,一用变多用,废旧变崭新”等口号,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里,让“俭省节约,重复利用”观念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国家开始取消对再生资源的计划管理。1986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下放废旧有色金属物资价格权限,废钢铁收购价格由国家物价局管理。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原来在供销社系统下的废品回收公司业务量迅速萎缩衰退;另一方面,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稳步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谋生机会,其中一部分农村人口占据城市周边的荒地,以个体工商户的身份或以工业园区为龙头,经营起废品回收的生意,替代了原有的国有物资回收体系。

  于是,在20世纪80、90年代的街头,人们时常能看到拾荒者们骑着三轮车,车上载满了各种各样的废品,运往城市郊区的废品回收交易市场。废品之中,最值钱的自然是金属。但废金属不像纸制品、塑料制品那样易损耗、体量大,为了尽可能地回收人们日常生活里产生的金属废品,当时城市里还出现了一种专门回收牙膏皮的职业。

  和现在的牙膏多使用塑料软管的情形不同,那时的牙膏皮都是用铝制成,是跟易拉罐一样具有高回收价值的宝贝。回收牙膏皮的小贩往往还得掌握不少附加技能——吹糖人、画糖画、搅糖稀。“破铜烂铁换糖咯”的吆喝声也是当时孩子们最期待听到的声音之一,三四个牙膏皮换来的不仅是一支麦芽糖糖稀,还有一整个童年的快乐。对于家长来说,牙膏皮也是绝不能丢弃的物件。因为当时人们所使用的名为“钢精锅”的炊具,是由铝合金制成的,锅底比较薄,漏个洞是常有的事,剪下一块牙膏皮补锅,是每个家庭勤俭持家必备的生活智慧。

  同时,废品回收的利润也催生了一些行业乱象。20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中,有不少来自矿产企业、半导体厂、建筑公司的读者写信,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废旧物资收购市场的管理。因为在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的废品仓库里,各类“废品”物资琳琅满目:未开启的整卷电缆线、全新的变压器、有用的机械零件......废旧物资回收部门简直成了盗窃分子的销赃点。随着政策法规的明确和完善,以及政府对非法偷盗破坏生产设备、器材和销赃及倒卖金属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废品回收行业逐渐被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中,走上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规范化转型升级之路。

  1997年,北四环外的朝阳区洼里乡十四队建起北京第一个大型废品回收市场,随着洼里乡拆迁,废品回收市场又集体搬迁到五环外的立水桥。经历了几轮拆迁搬家,2003年,北京规模最大的废品回收站在北五环外的东小口村建设聚集起来,直到2014年被拆迁改造为如今的公园。东小口村辖区内的西小口路长约1公里,曾经,道路两侧和临街的胡同内分布着经营不同门类的废品回收站。560亩土地上盘踞了900多个废品回收站,形成了一个以废品回收为核心的“小社会”,超过3万人曾在此谋生。

  未拆迁前的东小口村废品回收站。来源/央视网CCTV-10科教频道《讲述》截图

  在东小口村营生的废品回收工作者们,几乎全部来自河南信阳市固始、光山和罗山三个贫困县。每一家商户都专收一种废品,同样靠废品白手起家的他们,却走上了不同的发家致富的道路。2013年,央视《讲述》栏目耗时半年拍摄的纪录片《废品村记事》呈现了两种收废品的人生轨迹——专收塑料的乔春雷,凑满一车也只能赚1000元,一家六口人生活吃紧;掌握了收废钢铁渠道的李小丽,却在十年间赚了数百万元。在世纪之交城市建设的飞速进程中,北京拆迁重建的楼房越来越多,废旧钢铁的回收和买卖量骤然增大,发现商机的李小丽便在城市的大拆大建中迎来了废品回收行业的黄金时期。

  西小口路的“中海融通物资回收中心”。来源/央视网CCTV-10科教频道《讲述》截图

  据《北京日报》报道,2006年的北京有近30万人规模的捡“破烂儿”大军,他们有的游走在城市各个角落捡废品,有的蹲守在楼房的垃圾桶旁边,还有的蹬辆三轮车沿街叫卖回收,被称为“扒拉族”,一年能“捡”走价值30亿元的废品。

  正如电视剧《风吹半夏》所展现的,废品回收是一个看似不起眼、实则市场空间庞大的行业,对于发达地区来说更是一座宝贵的“城市矿山”。以买卖为基础的废品,从社区分类回收、到中间市场的精细分类和量的集中、再到末端再生利用,整个链条实现了流畅的无缝衔接。

  1998年,起源于德国的“循环经济”理念被引入我国。循环经济依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三大原则,彰显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等方面的价值。以2002年10月16日同志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上的讲话为标志,循环经济首次进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废物资源的回收利用也成为人们共同认可的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被纳入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矛盾的可能途径。

  如今,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化资源回收平台将资源再生行业与物联网相结合,通过要素匹配、功能齐全、结构稳定的供产销链条进行再生资源的回收、运输、分拣、储存、加工和信息各个环节,信息化、系统化的网络渠道让废品回收行业焕发新生。

  工业化带来城市的繁荣,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工业化同样也带来了工业固体垃圾、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的快速增长,粗放的垃圾处理方式导致了土壤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工业革命以来300年间的掠夺式开采,全球80%以上可工业化利用的矿产资源已从地下转移到地上,并以“垃圾”的形态堆积在人们周围,总量高达数千亿吨,并还在以每年100亿吨的数量增加。由于过去废品回收效率低下,使得这些城市的“富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反而演变为一种城市病——垃圾围城。

  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日趋严格,随之而来的则是较为昂贵的垃圾处理费用,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选择“甩锅”,将废弃物出口。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和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的中国,各类工业原料紧缺,进口价格低廉的洋垃圾并从中获取原材料,成为发展经济的无奈选择。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1995-2016年的20余年间,我国每年的洋垃圾进口量从450万吨增长到近4500万吨,仅2016年,我国就接收了世界上56%的出口洋垃圾,成了名副其实的“洋垃圾接盘侠”。

  海关总署近几年一直在着力打击洋垃圾走私行为。来源/央视《新闻30分》截图

  诚然,进口洋垃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紧缺的问题,但洋垃圾的长期露天堆放,对水源、土壤、空气所产生的污染却无法用经济价值来衡量,手工分拣和拆解洋垃圾也给分拣人员的身体健康埋下了致命的风险。2017年7月开始,中国开始逐步实施禁止进口洋垃圾的政策,洋垃圾终究退出了中国再生资源的历史舞台。

  随着中国迈出拒绝以环境换经济的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步,国际上许多同样“接盘”洋垃圾的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不再为发达国家的垃圾买单。这倒逼欧美等垃圾生产大国加强本国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否则,《雾都孤儿》中所描写的雾霾笼罩和垃圾围城的“城市病”,将再次席卷发达国家。

  过去,废弃的东西常常被我们看成是一无是处、面目可憎的垃圾,是环境的污染物,但是,从资源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废弃物也许是地球上唯一不断增长的可再生资源。一种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往往可以成为另一个过程的原料。垃圾,或许只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而已。人们常将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描述成“从摇篮到坟墓”,但在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则可以成为“从摇篮到摇篮”。

  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堆积的“废弃物”不仅占用地方、影响景观,而且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危害人体健康。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一方面节约了社会资源、减少了对原始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也减轻了环境的压力。

  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让无用变为有用,一用变为多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处理后,成为再生资源。与原生资源相比,再生资源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据测算,每回收利用1万吨废旧物资,可节约自然资源4.12万吨、节约能源1.4万吨标准煤、减少6-10万吨垃圾处理址。每利用1万吨废钢铁,可出钢8500吨,节约成品铁矿石2万吨,节能0.4万吨标准煤,少产生1.2万吨矿渣;每利用1万吨废纸,可生产纸浆8000吨,节约木材3万立方米,节约能源1.2万吨标准煤,节水100万立方米,少排放废水90多万立方米,节电600万度......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再生资源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持续地发挥着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尤其在2020年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协定——《巴黎协定》执行落实困难的危急关头,中国主动带头提出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承诺,展示出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决心,更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历史上,废品回收行业曾是在国家战略部署下进行的国民产业,为工业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后盾,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废品回收又在如今成为了一个新兴行业。废品回收诞生于物资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成长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改革开放期,在进入生态文明社会、全球环境治理问题严峻的当下,我国又主动对洋垃圾说“不”,努力促进国内再生资源行业的转型升级,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困境贡献出了中国方案。随着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更加被重视,我国未来再生资源的潜力巨大——废品回收,也可以成为一份成功事业。(关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