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回收条例》)将提前接棒“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成为未来“后家电以旧换新时代”政府眼中最完美的衔接政策——由以旧换新“先卖再收”变成“收来再卖”。

  实际上,政府的这一想法并非毫无根据,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截至5月31日,家电以旧换新试点地区回收旧家电1479.8万台,拆解旧家电865.5万台,可回收利用废塑料、废铜等再生资源达27.2万吨,这部分被回收的家电应该如何处理,是一拆了之,还是有序再利用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此前,部分家电厂商和渠道商上书相关部门,建议对二手家电的再利用给予支持,《回收条例》也明确表示将建立基金给予补贴。

  然而,当下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过程中,正规军敌不过游击队的现象屡见不鲜,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拥有上千万专业设备的正规军“拆一套赔一套”,而凭借剪刀锤头的地下小作坊却能够“赚尽一切利润”呢?

  北京昌平区东小口镇一个不起眼儿的普通民房门口,表面上看,和普通的居民平房没什么区别, 站在民房的入口处,隐约听见里面传出的锤头击打声。远远望去,民房所在的院子被分割成紧凑的隔间,用石棉瓦随意搭建的棚子遮在隔间前面。难以想象,在这每一块石棉瓦的背后,都是一家微型废旧家电处理厂,他们共同的名字——豫京旺商贸有限公司,这也是北京最大的二手家电“游击队”集散地,记者的走访由此开始。

  “只要你把废旧电器拉来,在院子里都能处理掉。”在这里做生意的蔡师傅告诉记者,入行6年多,看到陌生人就招揽顾客已成习惯。“这里的生意人大多来自河南,基本是亲戚朋友从老家带出来的,这行还是比较有得‘搞的’。”蔡师傅的“石棉瓦”屋不到10平方米大,角落里堆置的废旧家电,几乎能顶到天花板。

  “我们看货定价,品牌不同、新旧程度不同、尺寸大小不同、数量不同,价格也就跟着不一样。”在蔡师傅这里,一台废弃电脑价格基本能维持150元左右,成套的液晶台式机能达400元到500元,品牌好、成色好的空调甚至可以收到上千元。“如果你批量卖给我们价格会更高。”

  华星集团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星环保”)是北京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指定回收拆解企业,在这里,为收购方便,对废家电的收购价格进行了简化处理,几乎所有电器按照尺寸标准确定收购价格:14英寸到17英寸电视机回收价为20元;17英寸以上21英寸以内电视机回收价为35元;配件齐全的台式电脑回收价为60元,而一台笔记本价格仅为20元。

  “小商小贩可以有选择地回收家电,遇到太破旧,或者没有贵重金属可提取的,他们可以不进行回收。我们则不能‘挑肥拣瘦’,所有废弃家电都回收,这让我们在回收价格上竞争不过他们。” 华星环保市场策划部李永梅坦言,在回收价格方面,几乎所有的正规军都不是游击队的对手。

  如此看来,高于“正规军”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收购价格成为小商贩聚集货源的天然优势。然而,收购价并不仅仅是“游击队”老板获取货源的惟一优势。长期以来,居民形成的消费习惯也让大量废旧家电流入小商贩“囊中”。

  “我从未听说过有正规回收废旧家电的公司,我都把家电直接卖给楼下骑着小车挂牌收购的小商贩。”市民王先生这样描述他处理废旧家电的方式,而王先生只是具有这个处理习惯的千万消费者之一。

  如果说“游击队”灵活的回收方式让“正规军”输在了起跑线上,那么在成本方面的投入比例,更是让“正规军”盈利之路雪上加霜。

  或许是认为记者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买卖”,蔡师傅建议记者去看看库房。在去库房的路上,经常可以看见三五成群的妇女拿着锤头、剪刀在路边拆卸废旧空调,偶尔遇到难拆解的部位,锤头成了最大的“武器”。

  “目前,各家各户单独作业,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老板娘在家擦洗、拆解废旧家电,并招呼送上门的零散顾客;老板们就开车到处收购家电、招揽‘大’生意。”

  经营生意6年,在蔡师傅眼中这个分工模式并不特别。某种意义上讲,锤头加剪刀的生产设备早已经脱离时代,但在废旧电器处理世界里,这种简单的分工模式却能使 “游击队”们将投入降到最低:不需付人工费,没有机器设备,锤头、剪刀省掉了几乎所有的机器磨损费。维持运营的成本集中在房租、水电费和交通费等基本的生活开支上。据蔡师傅介绍,一个隔间的房租大约只需600元左右,他们拆解两台废旧空调就可轻松赚回。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年蔡师傅跟着自家表姐来北京打工,几经“考察”,最终决定经营废旧家电生意。“现在来看,基本不需要周转成本,属于白手起家,投入非常低,干多少,赚多少。”蔡师傅称。

  这样的情景是华星环保想都不敢想的。“处理不同家电,需要不同机器,而不同设备所需资金不同,上点儿规模的可能需要上千万元。”李永梅告诉记者。

  2007年,华星环保成为国家发改委确定的4家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全国试点示范项目单位之一,也是北京市发改委确定的惟一一家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北京地区实施家电以旧换新后,华星环保成为中标回收单位,集团处理废旧家电的厂区位于通州区。和小商小贩的剪刀锤头相比,华星环保的生产线建设堪称“大象”级别。

  “处理废旧电视机需要人工成分多一些,因而对设备要求相应降低,一套电视处理设备可能只需十几万元,但有些设备需要更多资金投入。”

  李永梅所指的“更多投入”,集中体现在冰箱、空调领域。“空调制冷剂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氟利昂物质,而冰箱制冷系统和隔热系统中也有大量的这类物质,处理过程中,要求在密闭、负压的环境中对这些物质进行破碎分选,所以对处理废旧空调和冰箱的设备要求较高,一套设备造价要上千万元。”

  “收购到这里来的旧电器就两个命运:做二手、拆器件。卖的卖、拆的拆,卖和拆的区别只是赚多赚少的差距,二手来钱快,拆件来钱慢。”在这种盈利操作模式下,蔡师傅每天的工作就是待在家里,穿水鞋,戴橡胶手套,把丈夫收购来的家电做分类处理。“成色稍新的家电,用抹布擦洗一下,当做二手家电出售到农村,从中赚取差价利润;实在不能用的家电,只能拆卸,卖废品赚点小额利润。”

  在自家库房和记者聊天的工夫,蔡师傅的丈夫陈师傅就倒手转卖了一台空调,卖价2200元。这台空调大约有八成新,为一台格力空调台式机。

  “客户之前早就看好了,今天过来拿”,陈师傅介绍,当记者问他是用多少成本收购的这台空调,卖出这台空调赚了多少钱时,陈师傅回避谈这个话题,“这个不好说,可能四五百,可能更多。”但他告诉记者,自己外出拉一次货,赚不够300到400块钱,不会轻易出手。

  “要把空调拆成塑料、线、铜才能卖,这需要费很大工夫,所以拆件不如做二手来钱快,但还是能赚部分利润。”蔡师傅介绍,废品价格经常随市场波动,拆解一台旧电器所赚的利润也不一样。目前,平均每公斤废线元。一台空调拆下来能保证350块钱的收入。

  蔡师傅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细账:一台小的壁挂式空调能拆3到4公斤塑料,拆20块钱左右的铁,拆10公斤左右的压缩机,拆3到4公斤铜,斤两数乘以各类器件单价,再加点别的器件,整套家当拆下来350块钱是最低保证。“我们这里就有收购废线路和废器件的老板,我们可以把拆下来的废品直接卖给他们。”因此,在蔡师傅眼中,这些收购来的废旧家电几乎件件是宝,没有一件可以扔掉。擦洗干净转手可以赚钱,拆件同样赚钱,两种方式都是来钱之道。

  “之前家里店面设在海淀区后八家村,后八家村拆迁后,我们把店搬到这里继续收购旧家电。家里三个孩子,最小的还没开始上学,一家五口全靠收购废旧家电养活。”蔡师傅告诉记者,“后八家村拆迁后,原先一块儿做生意的老邻居走散了,但大多数还是分散到各处继续经营旧家电生意,这行还算赚钱”。

  “2007年运营以来从未盈利过,也从未‘吃饱过’, 我们目前虽然有财政补贴,但是财政补贴基本上只能让我们亏得少一点。”李永梅介绍,处理一台电视机亏60元,处理一台电冰箱亏140元,处理一台洗衣机亏70元,处理一台空调亏90元,处理一台电脑亏40元。在高成本的投入下,华星环保几乎拆一套赔一套。

  “我们的成本主要有燃料、动力、人工、制造、销售、管理、财务以及危险废物处理费用几个方面。相较国外,我国

  人工成本费并不高,燃料、动力等机器设备也跟国外差不多,亏损主要集中在货源和废物处理这一块儿。”李永梅分析公司运营产生亏损的原因。而对造成亏损的详细成本核算,李永梅表示不方便透露。

  “按我们现在的生产线建设情况,每月基本上能处理十来万台废旧家电,日拆解能力为3300台,但就目前的货源数量来看,生产线虽不至于闲置,但的确‘吃不饱’。谈及货源,李永梅很发愁,“2007年我们只处理了10.6万台家电,2008年处理了20.9万台,2009年处理了36万台,其中26万台来自‘以旧换新’产品”。

  在她看来,工厂机器不能闲置,在机器运转成本费不变的前提下,如果找寻到足够货源,就能将机器运转费平均到每件产品身上,从而减少亏损。

  而与华星环保面临货源不足成反比的是国内日益增加的废旧家电数量。有资料显示,我国从2003年开始已进入家电、电脑报废的高峰期。而北京市大约在2006年开始进入电器电子产品报废高峰期,电子废弃物产生量正呈现逐年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专家根据统计年鉴中电子产品购买量及人口数据推算,2008年电子废弃物产生量约为400万台,约合14.92万吨,居民产生量约占86.2%,机关企事业单位约占13.8%。

  “目前,华星环保所拆解的废旧家电大多来自事业单位、驻京企业、高等学校。但真正多的废旧家电在居民手中,我们货源渠道太单一,所以一直‘吃不饱’。”李永梅介绍,华星环保目前有十几个人组成货源拓展团队,专门负责找寻货源,但十几个人怎能敌得过市场上十几万的流动收购大军呢。

  和豫京旺商场“样样来钱”的家电命运不同,华星环保对废旧电器处理并不“灵活”:所有收购来的家电都只能被拆解。“公司成立的时候,我们跟发改委签订的协议是只能对废旧电子垃圾进行环保化拆解、粉碎处理,所以旧家电无论好坏在我们这儿都要拆解。”李永梅表示,尽管公司将拆解下来的塑料外壳、电路板卖给回收企业,但这些并不足以弥补亏损成本。

  尽管“游击队”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再利用上赚得盆满钵满,但获取利润的代价却是巨大的。权威人士称,当前,地下拆解作坊拆解的废弃电器电子手段极为原始,仅通过焚烧、破碎、浓酸提取、废液直接排放等方法处理,对生态破坏很大,而且作业人员健康直接受损。而正规处理厂仅上一套无污染处理设备,就需1000多万元,但对环境的保护却是功在千秋。

  废弃电器电子通常指采用电子技术的电器、电脑、手机等器具及其光盘、电池等各种配件,完全或部分丧失使用功能的废旧品或生产过程的残次品、边角料。

  这些 “边角料” 又被誉为最佳 “城市矿山”。国外研究机构指出:电子产品工业发达的日本,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稀贵金属聚集地和巨型宝库,已由资源贫国转化为“城市矿山”资源大国,如何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成为目前我国在后家电以旧换新时代亟待解决的关键。

  相关专家认为,我国现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置工作在生产前端依旧存在很大的漏洞。比如目前我国已经问世的许多电子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并未考虑到拆解回收的问题,这就大大增加了环保回收的难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晶茹认为,要想利用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必须建立起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延伸制度,即生产者要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承担环境责任,完成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等一系列工作。消费者在购买新产品时应支付一定的处置费用,并且他们通过立法预先将电子产品分成几大类,确定了不同类别电子产品的法定回收率,这样也就确立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各类电子产品回收处置费用。

  据悉,为了规范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2011年1月1日起,我国将开始实施国务院于2008年8月20日审议通过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该条例明确指出,国家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用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费用的补贴。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电器电子产品的收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当按照规定履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的缴纳义务。

  对此,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资源综合利用处处长黄建忠此前曾明确表示,从生产商和进口商手里收取一部分资金,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的基金制度已经非常明确。《回收条例》作为一个法律规范性文件,是原则性的,因此下一步在为它配套细则时将做一些适当调整。如根据谁受益谁负责,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再利用问题上,政府获得了税收,有收益;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获得了利润,也受益了;销售商、维修商、进口商同样如此,有利润和收益,所以都应买单。基金要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地体现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

  随着行业利润的亏损,华星环保也在试图寻找出路。“我们期待通过《回收条例》带来产业‘洗牌’。”在李永梅看来,随着《回收条例》的出台,华星环保这些“正规军”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一开始我们担心企业亏损状况,但现在我们看好行业前景”。

  上述提到的《回收条例》中力挺“正规军”的优惠策略让众多企业眼前一亮。《回收条例》将鼓励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自行或者委托销售者、维修机构、售后服务机构、群体化的家庭作坊式的处理方式将被规范,电子垃圾的处理将向企业化集中处理方向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回收条例》实施后,传统的小商小贩的收购模式将得到规范,这对于废旧家电处理企业来讲,是一个利好消息。对华星环保而言,因为货源不足亏损的状况也将得到改善。“我们预计今年9月左右会建成年处理能力120万台的生产设备。”华星环保方面表示,“虽然目前处在货源不足、连年亏损的状态,但《回收条例》出台会对市场有一定规范作用,我们货源有保障,就能实现扭亏为盈”。

  无疑,《回收条例》的出台让众多企业“蠢蠢欲动”,试图进军这一领域。有业内人士认为,《回收条例》选择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就是为让更多企业参与到行业中,形成竞争市场。此前,环境保护部相关负责人也曾公开表示,条例选择在2011年开始是让处理企业做好实施准备工作。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付申也认为,《回收条例》将规范电子垃圾处理市场,如果有更多企业涉足这个领域,就能保证对废旧家电进行环保化处理,也能保证正规环保企业有足够货源实现扭亏为盈。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回收条例》会带来产业重新洗牌,但华星环保这些“正规军”最终能否分市场“一杯羹”,实现扭亏为盈,还要看企业自身能否顺利实现运营模式转型。毕竟,《回收条例》实施后,将有更多企业分享电子垃圾处理这一市场。届时,华星环保面对的对手可能是同样具备千万生产线的“劲敌”。而一旦市场“开闸放水”,“温室花朵”怎样生存或许需要更多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