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热潮中,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是重要一环,国企是重要力量。
日前,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在介绍“两新”进展成效的发布会上表示,支持组建中国资源循环利用集团,推动设立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利用平台。
以旧换新、设备更新涉及大量废旧物资的回收处理。长期以来废旧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处于粗放发展的状态,回收渠道不规范、资源再生利用质量不高等问题突出。新央企的到来,令外界瞩目。今年以来包括央企、地方国企纷纷加快布局,将推动废旧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走向更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而这也催生了一个超万亿级的新风口。
今年上半年,《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发布,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重要意义。
据媒体报道,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将由多方合作、并购重组的方式组成,计划组建资金达300亿元。
今年上半年,厦门市属国企厦门国贸收购了山东兴诺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开工建设200万吨废钢加工配送中心项目,拓展废钢回收加工业务。
7月,南京公用与赣锋锂业、环境集团宣布,拟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的合资公司,旨在深化废旧电池回收与再利用领域的合作,并拟在江苏投资建设30万吨废旧电池回收基地。
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一向重视电池回收。今年8月以来,其先后与上港集团、上海城投、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等地方国企达成合作,合作内容包括电池回收处理等。
9月,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重庆市潼南区共同出资成立辰致安奇(重庆)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总体来看,国资国企废旧产品回收利用工作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回收网络,加强废旧产品分类处理,推动废旧产品资源化利用等。布局的国企多以环保、能源、制造类企业为主,采用的方式有组建新公司、搭建新平台、参股或收购、业务合作等,以此延伸产业链条、整合产业资源,进一步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
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金山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表示,当前经济运行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型,从增量时代进入到了存量时代。国企加快回收利用产业的布局也是属于“向存量要增量”的重要途径,对产业带动效应明显。
今年“两新”政策加码,结合“无废城市”建设等推进,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3年我国包含等十个品种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额约为1.3万亿元。
作为消费与制造大省,广东正试图做强环保业务板块,将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从“小产业”做成“大产业”。地方国资国企也希望借此开辟新赛道、发展新领域。
譬如,依托环境综合治理的经验,今年5月,广东省环保集团旗下广东省广业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成立,致力于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废弃物回收体系,打造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及废塑料、废旧电池及废金属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
二手车涉及更大的国际化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广东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报废汽车年规范回收拆解量80万辆左右,二手车年交易量超400万辆。对此,广物汽贸股份有限公司正积极推进相关绿色产业项目。
地方上,今年上半年,肇庆高要区属国企肇庆市高要区高宏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购买了卓延新能源的股权,后者是专注于锂电池回收处理的企业,以国资参股的形式推动国企有效嵌入新兴产业,推动国企与民企抱团发展。
广州工控在今年3月与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锂电池材料、有色金属、零部件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智能制造等产业方面开展合作, “广州工控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项目西南基地”项目也在加快推进。
“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是朝阳产业。但由于一直以来分布散乱、管理难度大、再生利用质量不高等问题,发展体量仍相对较小。但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国企在整合产业资源上有优势,可以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当前,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要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如今正在探索对国企更强调多元、精准的考核,不只是看经济效益,更多会从是否履行国家战略方面考虑,比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产业等。
“国资国企要当耐心资本、长期资本,考虑更长远的布局。从新一轮国企改革的角度来说,对国企的要求不仅是保值增值,还会考虑功能价值,就是做一些单靠民企很难做的事情。现在很多地方都通过国有资本把产业基础打好,宁愿少赚一点钱,算长远账。”吴刚梁说。
有业界人士建议,加强社会化分工与专业化协作,创新国企民企协同发展模式,推动国有企业处置能力建设,出台具体的操作类指引等,更好提速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