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些小店挂出“回收礼品”的招牌。记者近日走访杭州城,对这个庞杂活跃的地下市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礼品回收生意越来越红火,节后生意最好赚,店老板只管验货不多问,监管空白让人忧。(10月27日新华网)

  礼品回收大有超过废品回收生意之势,越来越红火。人们不禁要问:来卖礼品的都是些什么人?礼品回收的非法现象为何屡禁不止?这背后究竟藏匿着怎样的猫腻?谁来掐断“礼品回收”的货源渠道?

  不排除普通百姓因为家里礼品多余,不得不让渡,以换取几个银子的情形。但总体上说,回流礼品回收店的礼品,大都来自一些特殊渠道。据店老板透露,常来店里卖礼品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除了少数企业老板外,他接触的大多数人都是手上有些权力的官员及其家属。回收礼品最闹猛的是国庆节和春节,因为这些东西“都是逢年过节别人上门‘孝敬’的”。

  这头,送礼的人重金购买礼品;那头,收礼的人低价出售给礼品回收店。这一来一去的背后,便形成了一个完整而隐蔽的“礼品回收”贸易链条,更是搅起了一股股腐败的漩涡。礼品收购店的生意之所以红火,个中“猫腻”,大抵就在于此。

  “礼品回收”自腐败滋生,同时也滋生了腐败,“礼品回收”成就了腐败,而腐败也为“礼品回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源。不少群众直言不讳:“有这样的‘地下通道’,领导干部的门槛会被纷至沓来的送礼人踏烂,既不用直接涉及现金,一转手又能换成真金白银,多方便”。

  有了这样的“地下通道”,当送礼的习俗与人情买卖糅合在一起,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借着节日的名义,怀着各种心思上门送礼,进行权钱交易。这些礼品回收店则成为“桥梁”和“纽带”,成为礼物兑现的“银行”。在北京市某法院近5年审结的13起涉礼品犯罪案件中,礼品转卖兑现的案件就有6起,这一隐蔽的手段已成为行贿受贿的新花样。

  “礼品回收”行业之火红,是中华“礼”文化的倒退。倘若这种情形得不到改善,那不仅仅是售价数百元的名烟名酒,连数万、甚至数十万元的名贵药材、手表、金银首饰等奢侈品,也会逐步进入“礼品回收”市场。如果“礼品回收”不及时收手,那所谓礼尚往来,将会变质变味,俞演俞烈。以礼代贿这种新的行贿受贿方式具有更强的隐蔽性、迷惑性,其危害将比传统的金钱贿赂更严重。

  让“礼品回收”收手,除了坚决取缔属于无照经营或超范围经营行为的“礼品收购”,加大工商部门查处力度,最为关键的是,要彻底掐断“礼品回收”的货源渠道。不妨移植借鉴国外做法,切实加强对公职及商务人员的礼品管理。在国外,对于公务、商务的礼品往来都有具体而详尽的管理,大家互换的礼品价值都有严格限定。

  其次应当完善相关法规。专家认为,之所以出现礼品回收愈演愈烈的现象,是当前社会对这种违法现象表现出的模糊态度。因此,专家呼吁相关部门应尽快立法,及时补上制度漏洞,遏制以“礼品回收”店搭桥洗钱的非法行为。

  同时,严格控制和监管公款支付的礼品开销。有人指出,在赠送的礼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公家买单”,公家的钱,通过这么一进一出变着花样落入私人的口袋。这种隐蔽地下的经济现象,其背后隐藏着权力交易的黑幕,迫切需要有关部门果断采取有效手段,切实加强监管,坚决打击和治理。

  ① 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建德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建德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建德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