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上门修钟表的几乎是清一色的老人家,可修表匠李悦华却丝毫不肯懈怠,身处广州老城陋巷的一方天地,他总是戴着单孔眼镜专注于手中的工作,仿佛置身于无人之境。在嘀嗒嘀嗒的钟表声中,时光流转,带走了属于修表人的“光辉岁月”。
在李悦华眼中,钟表不仅是简单的计时工具,更是人们对时间的珍惜、对光阴的留恋。
13岁拜师学习修表技艺,27岁开起了自己的钟表店,今年88岁的李悦华与钟表打了75年的交道。
在李悦华13岁时,抗日战争爆发,他和兄弟几人从老家逃难到广东四会。在那里,他邂逅了从香港回乡探亲的钟表修理师傅,就此拜师学艺。1938年,他跟随师傅来到香港,开始了他的7年学徒生活。
“有时候师傅会扮顾客来突击检查。”李悦华说,初到香港,除了学手艺,他还得兼做店里的杂货。师傅有空时,会手把手地教他,而他自己也会找块表动手实操。师傅会用各种古怪的要求来检查他的技术,稍有差错他就会“挨批”。7年后,学成后的李悦华同时被几家钟表行看中,师傅也苦苦挽留。“当时心中有个想法,就是自己开家钟表行。”留港两年,为了圆梦,李悦华决定前往广州。
1947年回到广州的李悦华经历了这座城市的解放。彼时,钟表业在广州方兴未艾。整整花了5年,他才实现梦想,在解放南路开了一家小小的钟表行。
1994年解放路扩建,“悦华钟表行”搬至青丘里。店铺门头很小,分上下两层,李悦华便守在楼下狭小的工作台前,戴着单孔眼镜埋首于一堆钟表零件中。
曾几何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被称为“三大件”,是一般人家结婚时才置办的奢侈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钟表修理行业的“黄金期”。 而今,随着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这个行业逐渐走向低谷。钟表行搬迁后,李悦华的生意日渐冷清,找上门来的顾客多是“恋旧”的老人家。
小小的店铺中,两面墙上几乎挂满了老式的挂钟,有些外壳已经破损,有的齿轮和指针已出现锈迹。“它们都是客人拿来修的,光修这些我都快忙不过来了。”头发花白的李悦华如今有些耳背,有时他不得不通过“写纸条”来和顾客沟通。一旁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待修的手表、台灯、润滑油、酒精灯、镊子、放大镜等工具。
手表的零部件中有的小到只能用镊子才能夹起,操作时还得戴着单孔放大镜,李悦华精准平稳的手法很难让人相信他已年近九旬。
“他是个实在人,这几十年我都一直找他修表。”前来修表的街坊严阿姨对自己的手表“宝贝”不已,“戴了差不多40年。”这块机械表是当年她嫁女儿时,女婿送她的礼物。和严阿姨的情况类似,送到李悦华这里来修的钟表大多有着几十年的历史。“难修,光是原配零件都很难再找到,有些不得不自己手工制作。”和钟表打了75年交道,李悦华非常清楚它们在主人心中的分量,“是金钱难以衡量的。”尽管修起来费时耗神,他还是不肯懈怠,希望凭借自己的手艺能让这些钟表恢复活力。在他眼中,钟表不仅是简单的计时工具,更是人们对时间的珍惜、对光阴的留恋。
李悦华育有七个子女。虽然所有孩子都对这门手艺略知一二,但只有一个儿子接手父亲修理钟表的生意。上世纪70年代开始,李悦华的儿子鸿叔当上了父亲的“学徒”。“我爸爸没有系统教过我。”鸿叔说,那时他边给父亲打下手边看他如何修钟表,时间一长很多修理技巧就谙熟于心了。
与父亲不同,鸿叔虽然会修理普通机械表,但主要以修理古董钟表为主。古董钟表的构造比一般机械表复杂,全部零件因是手工制作,多是“孤品”。鸿叔说,修理一座古董钟多则要花费3个多月甚至半年的时间,且“零件没地儿新配,只能自己做。”
能够驾轻就熟地修理古董钟表,这得益于多年来鸿叔修理手艺的不断精进。“不仅要了解表的构造,还要懂得力学、机械等方面的学问。”
2年前,鸿叔还自己设计制作了零件加工仪器,可为待修理的古董钟表制造齿轮、表芯等零件。他参照现有的仪器模型,在模仿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需要加以改进。这些黄铜制成的零件制作仪器看上去非常精美,完全看不出是由“业余人士”制作。
“送古董表来修的多是收藏者。”虽上门客人不多,可古董表修理耗时耗力,鸿叔每天都很忙碌。这份“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的生计并没有给鸿叔带来丰厚的收入,但他并不曾起念转干其他行业,“这是我的手艺。”鸿叔是子承父业,但他的子女却无人懂得修理。关于店铺的未来,鸿叔表示“只能顺其自然”。
钟表铺墙上的老式挂钟中,有3个已经停摆。在这随摆动而流失的时间里,钟表铺不曾改变,李悦华父子的身影仿佛定格在戴着单孔眼睛修理钟表的场景中。
地震灾区物资紧缺灾民否认大吃大喝豫高速向救灾车队收费日80右翼赴钓鱼岛27岁县官提拔无违规断腿女教师 志愿者H7N9患者医保报销放宽红会或起诉恶意造谣央视采访遭男童抢镜上海游客遭河马袭击朝鲜或进行第4核试验张纪南 中编办主任汪永清 国务院副秘书长女镇长与其父同日辞职山东 H7N9疑似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