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非洲,不论城市还是村镇,随处可见有人穿着印有“成都七中”、“惠东职中”“饿了么”等中文的T恤衫。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是因为便宜的中国二手衣服在非洲太受欢迎。据说还有中国游客在非洲遇到了穿着自己母校校服的“校友”。
有统计显示,中国每人每年会淘汰三四件旧衣服,全国一年就是几十亿件,围绕处理这些旧衣服,已经形成了包括回收、运输、清理、销售等环节的遍及全球的产业链,而且这条产业链的盈利颇丰。
国内很多人以为放进小区募捐箱的旧衣服都被送到了贫困山区,其实不尽然,多数衣服是被卖到了非洲!
回收上来的衣服会送到分装工厂,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的负责人说:“由于非洲气候较为炎热,夏装最受欢迎。我们会以每吨5000元左右的价格收购二手夏装,打包后出口到非洲,每吨利润可以达到3190元人民币。女士内衣的利润还要更高出一倍。”
非洲经销商会对衣服进行挑选、消毒、清洗、裁剪,然后再进行销售。每天加纳、尼日利亚、乌干达、肯尼亚等国的二手服装市场里,挤满了来进货的批发商。有时为了抢先拿到货,还需要走后门,因为利润惊人。
福建人孙先生在非洲做二手服装销售生意。他说:“一件旧衣服回收成本不足1元,在非洲却至少可以卖到20元以上,增值20倍。我一天就可以赚20万元左右。”
非洲国家经济落后,人均收入低,80%的人都穿过二手服装。老百姓以低价解决温饱,本该是好事,但很多非洲人却颇为不满。
向非洲出口的不只是中国,欧美国家也出口大量二手产品,有些甚至是直接爱心捐赠的。于是非洲大陆成为了全球二手产品的汇集地,本土的服装、制鞋产业受到了沉重打击。
1980 年前,肯尼亚还有 50 万纺织工人。如今该国受二手服装冲击,纺织业衰退,仅剩2万多名纺织工人。
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一家制衣厂,上世纪 90 年代有 1100 名纺织工人,经过20多年,销量下滑,如今工人只剩一半。
曾经,西非国家塞内加尔拥有最美的织物和最好的裁缝,而今这里的人们穿得最多的却是二手服装。
一位肯尼亚制鞋厂的女老板接受美国媒体PragerU采访时,抱怨说:“拜托,大家真以为我们非洲人连衣服和鞋都做不出来吗?请别再用这些廉价二手货破坏非洲经济了!”
几年前,肯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等东非共同体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纷纷宣布禁止进口旧织物!
然而几年后,除卢旺达以外,多数东非国家都放弃了这个政策,他们转而用税收来调节二手织物对本国产业的影响。
有分析认为,非洲纺织工业的实力,并不像他们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以为的那么强。很多非洲国家缺乏资金、技术和配件,基础设施落后,经常停电,这些都让纺织业生产困难重重。
此外,非洲大陆已经有二十多年销售外国二手服装的历史,大量非洲人在相关的服装加工、销售环节谋生。禁止进口二手服装,会让他们失去收入来源,非洲经济对二手服装已经形成严重依赖。
如果有钱,人人都想穿上新衣服。非洲国家要想振兴本国产业,需要更加智慧和全面的考量。不能轻易剥夺贫困群体解决温饱的出路,同时也要考虑到战争、腐败、劳动力素质等,这些都是制约本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