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世纪70年代“三转一响”的代表,缝纫机曾出现在千家万户,成为使用频率颇高的家用产品。

  作为上世纪70年代“三转一响”的代表,缝纫机曾出现在千家万户,成为使用频率颇高的家用产品。

  乔跃华今年64岁,家住涧西区联盟路耐研院小区。近日一天上午,记者来到乔跃华家,只见缝纫机在卧室里放着,上面盖了两层布。缝纫机上的标牌显示,这台机器为飞人牌,上海缝纫机一厂生产;机头两侧有雕花图案,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面板为木质,一侧的桌沿用胶带粘着保护,以免磕碰。尽管这台机器已用了近40年,依然很新。“这台机器是折叠式的,不用时机头可放进机箱,节省空间。”乔跃华说。乔跃华是三门峡卢氏人,家里兄妹5人,她排行老二。在她很小的时候,家里添置了一台缝纫机。在那个年代,市场上几乎没有卖成衣的,大人小孩穿衣服,大多是家人做的,而有缝纫机的家庭凤毛麟角。

  “母亲不会做活,家里要做新衣服,就请亲戚帮忙,我站在缝纫机旁边看边学。”乔跃华回忆,她七八岁就学会了操作缝纫机,十几岁时家人的衣服都由她来张罗着做。

  1979年,乔跃华考上洛阳的一所技校,学制两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一拖上班。她工作后,一心想买一台属于自己的缝纫机。

  1984年,乔跃华的梦想实现,拥有了一台自己的缝纫机。她的月工资约为35元,吃住在单位,加上生活节俭,她的花销不大,能攒下钱。记得那年10月,在郑州读医学专业的妹妹来到洛阳,在河科大一附院实习,为她买缝纫机带来了机会。“当时,缝纫机使用频繁。”乔跃华说,妹妹来洛,她在武汉路租了一间房,姐妹俩一起住,有了放缝纫机的空间。于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姐妹俩来到上海市场百货大楼。

  乔跃华记得,那时涧西区有上海市场、广州市场,周边大厂的工人都喜欢到这俩市场购物。在上海市场,百货大楼和纺织品大楼是大家必逛的地方。她带着妹妹来到上海市场百货大楼二楼的缝纫机专柜,这里的缝纫机品牌多,有蜜蜂牌、西湖牌等,她一眼看中了飞人牌的,因为该品牌的缝纫机是大厂生产的,牌子老、质量好,又好用。尽管飞人牌的缝纫机价格为180多元,比其他品牌的略贵,抵她小半年的工资,她还是咬咬牙买下了。

  随后,乔跃华和妹妹找了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将缝纫机驮回住处,姐妹俩按照说明书进行了安装。拥有这台缝纫机,成为她最幸福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