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融融、熙来攘往——作为成都第一条以“路”命名的街道,它开创了成都多种商业模式的先河,开启了成都的商业繁盛之路。

  几经沉浮的春熙路创造了不少“现象级”话题:很多人记忆中最“洋盘”的消费体验开启于路上某家西餐厅、茶点室或是钟表店,捂紧钱包1个月就只为了到春熙路“奢侈”一把;岁末年初,商场促销,仿佛全城人都挤到了春熙路,陌生人之间有说有笑就为凑足“满减”,不少百货商店连续数年创下西南地区单店单日销售新高。

  舍得花钱、勇于尝鲜、喜欢享受的成都人,在春熙路上找到了“据点”。消费热潮在这条不足2公里的马路上起伏、蔓延、传导,从一条街兴旺到一个商圈。当下,春熙路上“首店经济”的繁盛再次证明了其即将成为千亿商圈的潜力。

  春熙路的故事可以从上世纪初讲起。1909年竣工的成都劝业场曾是红极一时的“购物中心”,市民居住较为集中的东大街和劝业场间由数条小路相连,人们要到劝业场购物得走过这九弯十八拐的小路。为给大家提供便利,改小巷、修大路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1924年8月,春熙路初建成,它地处市中心,又连接着人流涌动的东大街和劝业场。今天看,春熙路已从一条“路”成为一个“圈”;回首当年,这条路建成之初就处于一个繁荣的商圈当中。

  “劝业场是成都最早以商场模式出现的商业中心,可以说是成都商业的发祥地。此前,成都的商业买卖大多发生在家庭作坊式的小商铺和顾客之间。劝业场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稀罕物件,甚至不乏‘舶来品’。有能力在这里消费的多是当时的有钱人,大部分老百姓到这里来就是凑个热闹。”成都市锦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总编辑韩旭说,劝业场有一盏台球形电灯,它的点亮标志着成都民用电灯时代的来临。

  “蝉鬓轻松刻意修”“劝业场中结队游”,红极一时的劝业场接连遭遇两场火灾,虽然重建但盛景不再,春熙路开始站上历史舞台。

  1940年,成都第一家西餐厅耀华西餐厅诞生于此,这也是成都第一家能够制作正宗冰激凌的餐厅。时局动荡、物资匮乏,一口奶香浓郁的冰激凌令多少人魂牵梦萦。还有成都最早使用霓虹灯做店招且最早使用扩音喇叭的商家——协和钟表行和当时档次最高的理发厅——大光明美发厅。

  1984年12月,耀华西餐厅以每张25元的票价对外出售“圣诞晚会”门票,180多张票当天就被一抢而空。要知道,当年全国人均月生活费才50元。成都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好奇超乎想象。

  1992年,春熙路历史上的夜市首次开张,点燃了那个时代的喧嚣与激情。从春熙路南口步行不足500米就到了青石桥市场,人们在这里可买到来自沿海地区的海鲜。

  餐桌的变化打开的何止是味蕾,还有人们对大千世界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单凭一条“路”,如何引人驻足,又能驻足多久?开街至今,春熙路始终像一个圆心、一块磁铁,与其周边的街巷互相成就又各自精彩。

  科甲巷距春熙路200米,因蜀绣商铺云集,科甲巷逐渐成为一个商贾汇聚的商业口岸。

  “我儿媳是重庆人,她1992年到成都来玩,我把她带到科甲巷,花了1000多元,从上到下置办了一身衣服。”今年77岁的陈朝珍老人对此记忆犹新。当年到科甲巷购物,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韩旭介绍,春熙路及周边街巷的规划从建设初期就十分规范。“当时,成都市政公所负责路面上的、看得见的街道的规划工作,商户在对铺面进行改造装修前要报批。成都市总工会负责对商业业态进行规划,确保布局合理和业态统一。”韩旭说,相较于劝业场,春熙路在商业模式上是一次全新的升级,这条路汇聚了商铺、商场,成为成都商业步行街的雏形。

  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路可谓是成都的“潮人”集合地。蝙蝠衫、牛仔裤、蛤蟆镜……走在青年路上的青年们再怎么标新立异也不为过。这里走出成都最早的一批个体户,比如成都第一家注册的私营企业——杨百万蚊帐有限公司,其雏形是青年路上销售尼龙蚊帐的店铺。因蚊帐制作精良、色彩丰富,常常是店门还没打开,前来选购的人便大排长龙。

  作家张义奇回忆,自己曾在青年路地摊花5元买了一尊维纳斯石膏像,回家后擦拭一新摆放在书柜上。自家老祖祖(曾祖母)调侃,“你买了个啥子塑像?手杆也是断的,衣服也没穿好”。张义奇说:“这是艺术女神,你懂不起!”一听是“神”,老祖祖便对这尊石膏像肃然起敬,每每擦拭都倍加小心,生怕弄坏。

  “东大街是成都顶富庶的街道,凡是大绸缎铺、大匹头铺、大首饰铺、大皮货铺、各字号,以及贩卖苏、广杂货的水货,全都在东大街。”在作家李劼人的笔下,与春熙路南口相连的东大街,曾分布着不少规模化的商号。

  蜀绣为科甲巷平添了几分雅致之趣,青年路的新潮让人流连忘返,东大街则因商贾云集而收获了成都商业“首街”的美誉。不同层次和风格的街巷共同成就了春熙路的繁华,成为成都城市文化、经济、活力的重要支撑。

  一座城就像一个人,很难十全十美,但可以凭借自己独特的气质让人过目不忘。气质之于城市,可能是一条路、一栋别致的建筑物,让人一想到、一看到,便不由得眼前一亮:“就是他!”春熙路就是成都气质的代表之一。

  1997年,伊藤洋华堂在春熙路开出了全国首店。这家最早入驻成都的外资大型商场以其独有的日式服务、齐全的商品种类“吊打”本地服务业,并在2019年以单店16亿元的零售额斩获伊藤洋华堂全球零售额第一。2014年12月12日,原本应属于网络购物的“双十二”狂欢在王府井百货总府路店上演。当天,这家商场的促销活动创造了2.14亿元的西南地区单店单日销售新高,并成功让春熙路周边街区迎来了一场延续至深夜的“大堵车”。

  2022年12月31日,在春熙路经营了25年的伊藤洋华堂,在全体员工的鞠躬致谢中正式闭店。1999年在王府井百货开业的四川首家麦当劳,今年4月7日闭店。这家“数学考试100分、评上三好学生”才能享受的餐厅,在闭店前夕迎来了“打卡”高峰。喧嚣、沉默、感怀,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试图找回专属于自己的回忆。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麦当劳餐厅当店员,‘老东家’在四川的首家餐厅闭店,我的心情还是挺复杂的,4月3日中午专程到店里坐了一下,满满的回忆一下子就涌上了心头。”成都市民成曦用一条微信朋友圈向餐厅告别。

  包括伊藤洋华堂在内,这些年,承载着新老成都人“乡愁”的多家百货商场渐渐从春熙路商圈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活力、更懂年轻人的新兴商业体。

  “你到哪里了?”“就在熊猫屁股底下嘛!”2014年1月,成都国际金融中心开业,当年销售额就达到21亿元,7年后更是达到了100亿元;近些年频上热搜榜的成都太古里,在古老街巷与历史建筑间营造了一片开放式、低密度的购物街区。

  成都国际金融中心和太古里越发明显的虹吸效应,是春熙路商圈升级和东拓的标志。尽管传统的百货商场正从商圈消失,但并不妨碍春熙路在全国商业版图中的地位。2023年,成都的首店总量达到813家,春熙路商圈所在的锦江区以209家首店居全市第一。

  成都人喜欢“耍”,去哪里玩叫去哪里“耍”,谈恋爱叫“耍”朋友,尝试新鲜事物叫“耍”一下。一个“耍”字充分展示了老百姓乐天知命、乐于尝试的生活态度。如果花钱能让自己“耍”得开心,那偶尔放纵享乐一回也不为过。

  “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我在成都南边节奏较快的区域工作,也曾在那边买房,最近换房到了春熙路附近,宁愿通勤时间长一些,也要在老城区耍。”“90后”海归彭红说,在成都,你可以很“卷”,可以耍得很开心,也可以活得很平和,活成你想要的各种样子。

  2023年,成都成为第二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的省会城市。今年2月27日,《成都市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印发,并提出多项措施支持春熙路商圈等打造千亿级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