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减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要求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 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减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5%。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2.12亿吨,成交额144.4亿元。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6.4%,上升0.4个百分点。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电石综合能耗下降0.8%,单位合成氨综合能耗上升0.9%,吨钢综合能耗上升1.6%,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0.1%,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2%。

  当前全球化的能源危机正在掣肘着工业生产领域,能源结构加快调整转型是解决传统化石能源短缺的唯一途径。在此背景下,全球已有众多国家相继提出了“碳中和”的气候目标,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各国发展的主旋律,而发展光伏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低碳发展的稳固基石,太阳能作为目前人类已知可利用的最佳清洁型能源,一直是我国新能源开发领域的重要新兴能源。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国内2023年光伏发电新增装机216.3GW,同比增长147%。累计光伏并网装机容量超过600GW,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

  2022年以来,国家储能政策密集出台,力度不断加大,细节不断完善,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对不同种类新型储能上的技术标准体系、投产规模、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内容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指导。2022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是整个“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发展的宏观蓝图和总体纲领,也是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之后的第一个能源发展五年规划。从政策导向角度,《“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的出台,深入明确了新型储能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与功能定位,提出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初步描绘了未来新型储能的发展路径,有助于在宏观层面指导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合理、有序推进部署新型储能的建设工作。同时《“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从发展方向、支持措施等多方面提出了促进新型储能发展的具体意见。

  2023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发展27条,提出按需建设储能,有序建设抽水蓄能,积极推进新型储能建设;多元化储能科学配置,充分发挥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氢储能、热(冷)储能等各类新型储能的优势,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提升电力系统安全保障水平和系统综合效率。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明确了新型储能十年内发展目标,并确立其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全面系统的规划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土壤修复产业也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其中,土壤修复领域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持续提高,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主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形成了由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骨干企业以及一大批创新型中小企业构成的中坚力量,全行业总体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2022年1月《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由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普查对象为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普查内容为土壤性状、类型、立地条件、利用状况等。全面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和变化趋势。要求在2025年下半年,完成普查成果验收、汇交与总结,建成土壤普查数据库与样品库,形成全国耕地质量报告和全国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该项工作的开展未来也将对土壤修复行业带来积极影响。

  2023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促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绿色低碳修复的指导意见》,此指导意见是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减污降碳协调增效,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系统治理,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促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绿色低碳修复的重要保障。

  通过中国采购与招标网、中国采招网等公开途径不完全统计,2023年土壤修复行业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工程,资金额约126.1亿元,项目数262个,2023年的土壤污染防治资金为30.8亿元。

  截至2022年底,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平均覆盖率达到82.5%,根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餐厨垃圾处理量达到1.74亿吨,较上年增长10.16%。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显示,2018—2022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基本保持稳定,焚烧量以及其他无害化处理量持续增加,2022年焚烧和其他无害化处理的比例达到79.86%和7.67%。

  当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很高,但县级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焚烧处理率仍较低,规模扩张还有较大空间,特别是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绿色能源产业与低碳环保事业深度融合,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近阶段,垃圾焚烧发电产业迎来了新利好政策。2022年11月14日,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县级地区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及设施完善,并明确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国县级地区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体系,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具备条件的县级地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全覆盖。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无废城市”建设地区以及其他地区具备条件的县级地区,应建尽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不具备建设焚烧处理设施条件的县级地区,通过填埋等手段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到2030年,全国县级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供给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型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技术、商业模式进一步成熟,除少数不具备条件的特殊区域外,全国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基本满足处理需求。

  随着国家“十四五”发展目标及相关政策标准的相继出台,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垃圾分类+综合利用+焚烧发电”的绿色低碳模式逐步成为固废利用处置的主流思路。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应强化国家政策指导的顶层设计,加强基础性和引领性标准的制定,设定近期和远期的工作规划,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建设,多元化共同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减少相关环节碳排放,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及国家加快推进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主战场将会向县级地区转移,由此将释放大量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为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危废处理行业市场规模在近十几年来迅速增长,特别是2013年后,危废处置量受政策法规监管强度影响快速攀升。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城镇化水平持续推进,在此期间也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为了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各项有关政策,扶持和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目前危险废物的产生量由企业自行申报,生态环境部门进行汇总,统计数据并未完全覆盖实际危废产量。因此,过去十年来,危废持续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推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危废监管政策的逐步加严,使得越来越多曾经未纳入监管统计范畴的危险废物得以显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危废处理行业发展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废量逐年增加;此外,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标准的提高和政府监管的加严都给危废处置行业带来了增长动力。

  但近两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危废处理行业,处置能力快速提升,行业竞争逐渐加剧,平均处置价格有所下滑,给不少企业带来了冲击,行业进入整合调整期。

  2023年3月生态环境部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危险废物重大工程建设总体实施方案(2023-2025)(送审稿)》,并指出,2023年要加快推进危险废物“1+6+20”重大工程建设,健全危险废物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支撑体系,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

  未来,中国危废处理行业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行业规模将逐渐扩大,行业的发展将越来越成熟,行业格局将逐渐优化。同时,由于近些年的行业政策等原因,危废行业的低处理能力利用水平与低处置价格使得政策监管有望逐步关注收集端的提升与产能配置的优化,行业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进入加速整合与盈利修复期。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节能环保服务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减污降碳综合服务企业,凭借在环保和新能源领域掌握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国内领先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工程实施案例,可以为污染排放及碳排放重点行业的企业提供一揽子优质高效的污染治理修复,双碳咨询服务和新能源投资建设运营解决方案。公司打造“双核”(工程、运营)+“双碳”的发展路径,努力实现轻重资产相结合、形成保现金流又有综合技术服务能力的业务组合模式,聚焦“新能源优质资产运营商、减污降碳技术创新者”的战略定位,与公司传统环保业务形成互补与闭环,打造强竞争力的综合环保新能源平台。

  公司环保业务主要为土壤修复、危废运营、大气治理、环境咨询和环境检测业务等。公司作为湖南省环境治理领域的龙头,土壤修复业务是公司的优势、核心业务之一。

  公司开展的土壤修复业务主要包括农田修复和场地修复。农田修复指通过源头控制、农艺调控、土壤改良、植物修复等措施,减少耕地土壤中污染物的输入、总量或降低其活性,从而降低农产品污染物超标风险,改善受污染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场地修复指采用工程、技术和政策等管理手段,将地块污染物移除、削减、固定或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活动。

  目前公司已建立了覆盖环境修复规划咨询、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工程设计与施工以及药剂生产等全过程的完整产业链,业务范围涵盖了有机物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治理、场地污染土壤修复、耕地安全利用及矿山生态恢复等全业务领域。在传统土壤修复领域,公司持续紧抓技术研发和市场布局,主要聚焦大型场地修复、农田修复、修复药剂供应领域。在农田修复领域,继续稳固当前行业地位;在大型场地修复领域,聚焦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成渝等四大都市圈,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先进可靠的项目管理能力。报告期内,市场环境受到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等诸多方面影响,加之公司调整发展策略、优化发展结构,在环保+新能源的方向上大力转型,新增订单较往年有所减少。但公司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强调全面实现资产提质增效与保值增值,做好客户经营,聚焦项目全周期管理,加强存量经营。2023年12月,公司顺利通过重钢炼铁厂项目竣工验收,项目修复完成后成功移出《重庆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单》,并于2024年1月顺利按合同节点收回进度款。该项目作为重庆市大渡口重钢片区土壤修复治理片区第一个移出名录的项目,公司对于项目的高质量管理以及责任担当得到重庆渝泓土地开发有限公司的充分肯定。同时,公司在华东地区已重点布局多年,预计后续将陆续落地相关业务。公司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专项“中南有色金属冶炼场地综合防控及再开发安全利用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项目编号:2018YFC1802700),开发了5项新技术、17种新材料、4套新装备等成果,集成了经济型、快速型、高效型、综合型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修复技术模式,形成了冶炼场地污染综合防控及再开发利用体系,开展了集成综合应用示范,为中南冶炼场地综合防控及再开发安全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项目已顺利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组织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得到专家组一致认可,形成的技术集成模式和有色金属场地修复体系在我国的广泛推广应用,有效推动了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领域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公司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酸根态重金属钝化新型功能材料研发”(项目编号:SQ2020YFC180085),针对课题“典型酸根态重金属钝化材料生产工艺与产品应用”开展了研究,旨在针对典型酸根态重金属污染场地,利用废弃物或廉价材料研发高效、绿色、廉价的酸根态重金属新型钝化材料,建立新型钝化材料的智能模块化生产线,并开展钝化材料的示范性验证。项目现已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中期考核,形成2项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核心技术成果已申请1篇发明专利。

  危废无害化运营业务是指通过焚烧、填埋、物化等处理工艺,对危废物进行减量化、降低危害性,并最终实现消除危废物污染属性的过程。危废业务属于工业体系刚需,具有确定性更强、更为市场化、更容易体现优质企业长期价值的特点。公司目前拥有江苏永之清和甘肃禾希两个危废处置项目,核准处置规模为 9.74万吨/年(报告期江苏永之清二期获得危废经营许可证增加处置规模2.3万吨/年,甘肃禾希增加刚性填埋处置规模2万吨/年)。近年来,危废行业竞争加剧,处置平均价格下滑,危废业务盈利性受到较大影响。公司将积极探索布局危废资源化及贵金属循环利用项目,增加危废运营业务的新盈利点。

  公司环境咨询及环境检测业务,包括环保管家、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保规划、污染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环境监理等业务。公司全资子公司华环检测配备有大量先进的检测设备及专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实力支撑。检测咨询业务为公司其他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2022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土壤普查工作将从2022年开始持续到2025年。土壤检测是土壤普查任务中的重要环节,子公司华环检测成功入选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第二批检测实验室名单,将助力公司土壤修复业务的发展。

  大气污染治理业务是公司的传统业务,公司在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已积累了多年的技术优势和项目建设经验,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工程实力,在国内市场享有良好的声誉,曾被环保部委任参编钢铁脱硫标准。公司在大气治理领域,致力于为燃煤电厂、钢铁有色窑炉等生产设施提供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设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安装、调试、运营等大气治理综合配套服务。在稳定推进火电烟气治理市场的同时,公司积极开拓非电领域的烟气治理业务,依靠领先的超低排放一体化技术,已实现“近零排放”标准。

  公司将新能源双碳业务确立为公司的双主业之一,树立成为“新能源优质资产运营商、减污降碳技术创新者”的总体战略目标。新能源双碳业务包括可再生能源投资运营、可再生能源建设工程和双碳咨询业务等,其中可再生能源投资运营业务主要为垃圾焚烧发电运营、新能源光伏发电投资运营和储能投资运营。未来,公司将利用环保与双碳咨询业务长期积累的优质工商业客户资源,投建运营一批优质的新能源运营类资产,以运营业务形成稳定现金流,以工程业务扩大规模稳健发展。

  垃圾焚烧发电是当前主流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和传统的堆肥、填埋等处理方式相比,焚烧具有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等优点,更能满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公司全资拥有衡阳、新余垃圾焚烧发电厂,参股长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公司的垃圾发电运营管理水平行业领先,目前旗下的衡阳、新余垃圾焚烧发电厂设计的垃圾处置规模合计2,400吨/日,参股长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公司处置规模为5,100吨/日。衡阳、新余生活垃圾发电厂均已完成二期扩建工作,其中衡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扩建日处理垃圾500吨的生产线一条,新余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扩建日处理垃圾300吨的生产线一条;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衡阳永清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衡阳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协同处置污泥(一期技术改造)”项目日处理污泥量100 吨,年最大处理量3.6万吨;永清环保垃圾焚烧发电业务板块取得新的拓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公司行业地位及市场竞争力。

  在新能源光伏发电领域,公司已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科研创新平台,在新能源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工程方面,公司EPC总承包共青城市九江昇晨4.625MWp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常州电厂建设海门燕达装备5.95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盐城吕巷车镜2期1.32M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全容量投产后,新增年平均发电量约1,100万度。运营方面,公司目前已投建并运营重庆精鸿益、重庆成田、湖南华皓、邢台德龙钢铁、尔康制药300267)等工商业综合体等光伏项目,新投建的广东建艺、邢台德龙钢铁(机械轧辊)、北海合浦康养院等光伏项目正在建设,报告期内公司光伏发电量为5,000多万度。

  同时,公司全面进军了电化学储能行业。储能业务是新能源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必要环节。公司利用多年来环保业务服务工业企业积累的客户资源优势,差异化选取为工业企业服务的用户侧储能作为公司储能业务主攻细分市场。用户侧储能电站的优势是利用能源需量管理和峰谷电价差的方式来实现削峰填谷,减少工业企业的电费支出,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报告期内,公司签订了尔康制药光储一体化项目、投运运营重庆精鸿益、重庆成田、重庆嘉峰电子、重庆雷钜用户侧储能项目,其均采用企业园区低压配电室0.4kV侧并网的方案,充分降低建设成本。项目投产后年均放电量约138万度、年均充电量约161万度,公司通过重庆第一批光储项目的标杆,将持续以重庆为重点、以其他经济效益高的地区的储能项目的投资。

  新能源双碳咨询业务也是公司响应国家号召,前瞻布局,近年来逐步切入的新赛道。在2021年成立双碳研究院、2022年成立永之清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旨在全面落地“双碳综合服务”业务,打造“双碳环保产业链”。已对双碳领域的政策、市场、技术、商业模式等进行研究,开展碳中和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为钢铁、石化、电力、建材、有色等碳排放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提供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咨询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对地方政府、工业园区、重点控排企业提供节能、减污、降碳、增效等双碳综合服务,主要包括前端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编制,碳排放核算,后端的碳资产开发及碳交易等业务。双碳咨询业务作为业务入口,为公司光伏发电、储能、碳资产管理等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目前,公司已承担了步步高碳达峰碳中和示范项目技术咨询、天津水晶宫饭店碳达峰碳中和示范项目技术咨询、服装循环利用碳足迹标准开发技术服务、湘品出湘-碳中和普惠服务平台开发、衡东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碳评价方案编制、耒阳市达峰实施方案编制、恩平市林业碳汇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新天钢钢铁集团减污降碳技术咨询等多个项目。参编了《能源企业ESG评价标准》、《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个人碳减排激励管理规范》等2项团体标准。

  2023年,重点对地方政府、工业园区、重点控排企业提供节能、减污、降碳、增效等双碳综合服务,包括县域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园区碳排放核算,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技术服务、区域林业碳汇碳资产开发前期评估等,比如:衡东、临武、江华、江永、道县8个地方碳达峰行动编制方案、新天钢钢铁集团减污降碳技术咨询、恩平市林业碳汇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衡阳市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实施方案项目技术协作等多个项目。随着年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管理办法、方法学、交易和结算规则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试行,已提前布局好的林业碳汇、甲烷利用、可再生能源等碳资产开发业务或将迎来重大机遇。

  双碳研究院还就多能互补业务开展工作,筛选出多个多能互补方向的先进实用技术,包括相变蓄冷、中央空调高效机房、中温太阳能集热、空气源热泵、智能控制系统等技术;储备了多个优质的多能互补应用场景,包括商场、医院、酒店、写字楼、政府机关、食品加工、医药加工、酿酒行业、纺织、木材加工、冷链等。2023年已经在海南、河北就酒店、预制菜产业园等场景,推进高效机房、空气源热泵、相变蓄冷、太阳能集热、智能控制等多种多能互补技术的耦合应用示范项目,预计2024年可以看到该示范效果,适时开展更多应用推广。

  在政策向好叠加市场刚性需求的大背景下,公司将依托核心技术优势和持续创新研发实力,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在土壤修复、大气污染治理、固危废处置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并利用自身积累的优势和技术,积极推进危废资源化业务和双碳新能源综合服务相关业务。经过多年的行业深耕,公司在环保领域有一定的核心竞争优势,将继续发挥自身综合环保服务的优势,坚持“工程+运营”双轮驱动,以成为“新能源优质资产运营商、减污降碳技术创新者”为战略目标,面向全国积极拓展业务,已经从传统环保业务逐步向新能源建设运营和双碳综合服务等环保能源全产业链领域延伸,经营业绩和产业规模得以稳健发展。公司具有领先的研发技术和模式创新能力,构建从技术成果、技术应用和良好的客户基础及丰富的项目运营经验,保证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随着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土壤和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和对相关污染治理与修复的支持力度,行业法律法规相关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日益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逐步落地的产业政策、不断加大的政策、支持为环境修复行业的规范化和持续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2015年1月,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对环境规划、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评、生态补偿、排污许可等基本制度作出了规定,完善了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强化了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责任。新环保法的贯彻实施,对于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6年国务院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了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制定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018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土壤污染防治法》,提出“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土壤污染防治原则,强调土壤污染责任人负有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义务。《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与实施,为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提供法治保障。

  2020年开始实施的新《固废法》,强化了地方政府治理责任和监管责任,明确了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联防联控、规划引导等制度,推动了固体废物末端处置能力建设。新《固废法》是健全最严格最严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和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的重要举措,明确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并确立生活垃圾分类的原则,对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治理的影响深远。

  202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普查结果可为土壤的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2022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提出排放镉等重金属的企业应依法对周边大气镉等重金属沉降及耕地土壤重金属进行定期监测,评估大气重金属沉降造成耕地土壤中镉等重金属累积的风险并采取防控措施,以进一步强化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控制,有效防控涉重金属环境风险。

  2022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促进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多场景应用。同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具备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到2030年,大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2023年8月1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推动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通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

  2024年3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强化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行的政策措施,加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跟踪评价,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产业进步。

  除上述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外,国家在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无废城市”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立激励机制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也积极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促进行业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

  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并具有一定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链体系。新形势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必须强化创新驱动,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施方案》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3年3月,李强总理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宣布国务院领导同志分工和国务院机构设置,审议通过新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对政府工作作出部署。总理指出,要按照党中央对今年工作的部署,着力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2023年6月29日,生态环境部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计划在年底前重启CCER。目前市场中存量CCER约1,000万吨,难以满足23年底前配额清缴缺口,重启CCER的需求较为迫切。此外,政策推进能耗双控转型碳排放双控,需要加强碳核算能力和基础能力建设,利好碳市场建设。

  2024年1月CCER正式重启,CCER首批方法学覆盖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和造林碳汇四大领域。四类方法学的潜在CCER供应量将分批释放至市场,CCER短期内供给有限,或将刺激CCER开发和交易市场向好发展。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与强制减排市场互补衔接,将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随着政府工作报告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持续强化绿色发展、做大做强环保产业的信号愈发明显,与环保相关的产业及板块有望持续受益。

  在“新能源优质资产运营商、减污降碳技术创新者”战略规划下,公司立足“双碳技术领先企业”发展目标,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公司在双碳储能及环保领域已掌握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国内领先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保证公司技术在业内占据领先位置。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有效授权专利165项,其中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124项。

  在科研课题方面,公司牵头或参与承担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 2项、省市级重大科技攻关或重点研发项目 20 余项,其中由永清环保牵头申报的“中南有色金属冶炼场地综合防控及再开发安全利用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是首个由民营企业牵头的国家级科技部土壤专项,以高分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项目绩效评价,顺利通过验收;在科技成果方面,公司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55项省级、市级以及行业奖;在科技平台方面,公司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土壤养分管理与污染修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整合前为“农田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三个国家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平台,成为湖南省唯一、全国少数同时拥有三个国家级科研技术平台的环保企业。同时,公司还拥有“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环境保护工业锅(窑)炉烟气脱硫脱硝工程技术中心”、“湖南省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三个省级创新平台。永清环保多年专注创新,持续深耕细作,2023年度入选为湖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释放大能量。

  公司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开拓,以新能源技术、运营从源头减少污染,以优质环保工程从末端治理好环境污染。公司积极探索减碳、节能、增效路径,组建了专业从事碳咨询、碳资产开发、新能源项目投资运营的专业团队,开展包括碳咨询、绿色能源和储能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碳中和技术开发、碳资产管理等业务,并以产业服务为导向,打通了从开发投资、工程建设到资产运营的业务闭环,加快在光伏发电、储能电站、碳资产等方面的布局,践行“新能源优质资产运营商、减污降碳技术创新者”的战略定位。

  公司持续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已在耕地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烟气超低排放、垃圾发电等领域掌握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和国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其中,“稻田镉砷污染阻控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生活垃圾智慧收运、智能分拣与高效清洁焚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通过省科技成果评价,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垃圾高效焚烧炉排及焚烧飞灰高效复配稳定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自主研发的超洁净排放技术、高效脱硫协同除尘技术、SCR脱硝技术、高效烟气除尘技术,可为钢铁冶炼等高污染、高耗能工业企业低碳排放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作为国内最早专门从事环境修复的公司之一,公司拥有多年污染场地和农田修复项目实施经验,是国内拥有成功案例最多的企业之一。公司承担了多种污染场地和农田典型修复项目及运营服务,以及多个环境修复方向具有较高技术难度和代表性的标志性项目。包括雄安新区1号生态修复工程——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国家级土壤修复示范试点项目——江苏靖江场地修复工程、运用两大修复技术联合治理的原江苏南通纺织染厂场地修复工程等多个项目。其中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一期工程污染治理工程入选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及示范工程名录和湖南省环境保护先进技术示范工程。

  公司具备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废、医疗废物等各类固废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能力,旗下的2个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及2个危废处理项目都处于稳定运行状态,所有环保设施均正常运转,实现了环保管理零事故以及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为城市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公司具备优秀的运营管理能力,衡阳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入选“湖南省循环经济发展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集”,多次荣获“湖南省环境保护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湖南省生态环境教育基地”、“湖南省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第四批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开放单位”、“湖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二等奖”等奖项。

  公司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开发、建设和管理能力。公司从2016年开始进入风电、光伏领域,开发、建设并运营数十个新能源项目,具备一个专业的设计、技术和施工团队。公司承接了多个新能源光伏电站的工程总承包,涵盖储能、供能项目的设计、系统集成、成套设备、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整体解决方案。近年来,在湖南长沙、郴州、双峰、武冈、衡阳、益阳、湖北鄂州,陕西定边,广东等多地自主投资、建设、运营多个光伏电站。

  公司深耕环保领域十余载,从大气治理的龙头企业成为环保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企业,在环保行业多业务领域深入布局,经多年励精图治,现已发展为以新能源及光伏储能业务为资产投资核心、以固危废处置为项目运营核心,双碳咨询、碳资产管理、土壤修复、烟气治理、环境检测“六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环保能源产业平台。

  公司凭借专业化的技术实力以及高效、精细的管理运营取得一定的行业地位,更获得了良好的品牌声誉,得到了市场和客户的认可。近年来,公司荣获“全国环境综合服务竞争力领先企业”、“全国大气污染减排突出贡献企业”,“湖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十佳企业”、“湖南省AAA级环境保护企业”、“湖南省环保企业40强”、“湖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荣誉。

  公司积极探索减碳、节能、增效路径,勇担社会责任。多年来为钢铁、电力等行业的大型国有、民营企业提供大量优质的咨询设计和工程技术服务;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余热利用等能源业务上有着十分成熟的技术和工程积累;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能源管理等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积累了扎实的工作基础和良好行业口碑。凭借着良好的市场口碑和多年的环保服务,公司与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央企、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民营头部企业等优质客户展开深度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具有为地方政府、工业园区和企业提供双碳咨询、投资、建设、运营、碳资产管理的“一站式” 综合服务的能力水平,为打造更具前瞻性的“双碳环保产业链”提供专业化支撑。

  公司持续强化组织能力建设,提升团队竞争力,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进技术经验丰富的人才,同时通过聘请高级专家顾问、邀请专家交流讲座、企业内部培训等多种模式,加强内部骨干及后备人才的培养,并且注重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改善,不断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提升各业务团队的拓展能力,以适应公司业务快速增长的需求。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和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在公司高素质管理团队的带领下,公司战略调整稳步推进,核心业务不断凸显,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2023年,公司持续优化公司战略发展定位,打造“双核”(工程、运 营)+“双碳”的战略发展路径,努力实现轻重资产相结合、既保现金流又有综 合技术服务能力的业务组合模式,聚焦成为“新能源优质资产运营商、减污降碳技术创新者”的战略目标,与公司传统环保业务形成互补与闭环,打造强竞争力的综合环保新能源平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64,580.49 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984.6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0.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541.87万元,同比增长96.65%。

  1、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均较上年同期减少,分别为6,755万元、6,021万元,导致毛利较上年同期减少734万元,主要是:

  (1)本期危废板块处置量和处置价格受宏观环境、市场和行业周期等多因素影响,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导致营业收入减少4,896万元、毛利减少4,215万元;

  (2)新能源双碳业务布局初显成效,利润持续增长,营业收入增加3,680万元、毛利增加1,106万元;

  (3)BOT项目大部分已完工,BOT建设服务期收入同比减少5,340万元;

  2、公司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持有期间取得的股利收入、业绩补偿较上期增加4,459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环保业务共实现收入34,216.18 万元,同比减少23.37%,其中:

  土壤修复业务(工程类业务)方面,市场环境受到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等诸多方面影响,面临存量市场的激烈竞争,公司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强调全面实现资产提质增效与保值增值,做好客户经营,聚焦项目全周期管理。2023年12月,公司顺利通过重钢炼铁厂项目竣工验收,项目修复完成后成功移出《重庆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单》,并于2024年1月顺利按合同节点收回进度款。该项目作为重庆市大渡口重钢片区土壤修复治理片区第一个移出名录的项目,公司对于项目的高质量管理以及责任担当得到客户的充分肯定。

  公司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业务(运营类业务)涉及危废收集、鉴别、清运、贮存、处理、处置等全产业流程,由于宏观环境、市场和行业下行影响,危废前端收集难度不断提升,叠加行业参与者持续增加,市场竞争处于白热化阶段,行业出现量价齐跌现象。为应对危废市场下行:永之清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优化客户结构和响应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处置单价高的中小微客户;提高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采取多种手段实现生产降本,如二期项目实现蒸汽外送;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和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现二期项目长期稳定运行,提升公司危废运营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结合双碳战略切入危废行业的“新主线”,积极探索危废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处置新方法,将逐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盈利能力。甘肃禾希全力推进铝灰除氨、母液干化设备以及固化预处理设备等技改,解决影响公司正常运营的关键技术和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技术软实力,确保危险废物处置达到环保要求、满足客户需求。后续公司将加大力度创新开发系列高效环保危废处置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拓展危废资源化业务,为公司后续的经营升级、实现资源循环+节能环保奠定基础。

  大气治理业务市场(工程类业务)方面,目前公司已在全国范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近200台套电力、有色金属、钢铁、石油、化工、建材等重污染、高耗能行业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及烧结烟气净化项目,为各地的“蓝天保卫战”做出了积极贡献。报告期内,惠民县汇宏铝业一二三厂烟气脱硫系统新建备用塔工程顺利完成了168小时试运行;陕西延长石油富县电厂2X1000MW工程的一二号机组也全部成功移交生产。在整个系统运行期间,设备与工艺参数均达到了合同设计的要求,烟气排放数据完全符合环保标准。

  近年来,公司根据战略调整,将包括可再生能源运营、工程建设和双碳咨询类业务合并归类为双碳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双碳业务共实现收入30,364.31 万元,同比增长13.79%。

  垃圾焚烧发电业务(运营类业务)方面,公司积极推进固危废业务各板块的资源整合,加强精细化管理,有效地保证了固危废处置各板块运营的稳定性,取得了单炉连续运行时间、月入厂垃圾量、垃圾处置量、垃圾发电量和月度上网电量等多项指标数次创历史或同期新高的好成绩。新余、衡阳两个垃圾发电项目持续稳定经营,处置规模分别为900吨/日和1500吨/日,全年共计处置各类生活垃圾90多万吨,上网电量2.7亿度;长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处置规模为5,100吨/日,为公司带来了持续稳定的投资收益。

  新能源光伏发电和储能业务(运营、工程类)方面,公司面向全国积极拓展业务,已经从传统环保业务逐步向新能源建设运营和双碳综合服务等环保能源全产业链领域延伸。报告期内,公司已运营的光伏发电项目状况良好,未发生发电生产事故和不安全事件,光伏全年发电量创历史新高。公司对光伏发电项目采取集中管控和就地监视相结合的管理方法,采用多种方式严格控制成本,降本增效。同时,永清环保签订了广东某市光伏项目施工合同、浏阳某制药光储一体化项目合同、衡阳某垃圾填埋场分布式光伏项目合同,新增了BIPV光伏发电等项目,开拓了“光伏+垃圾填埋场”、“光伏+污水处理厂”、“光伏+农业”、“光伏+储能站”、“光伏+制造业”等场景。2月,永清环保衡阳某经开区储能电站EPC项目顺利完成系统测试,接入企业电网,成功投运;9月,某制药6MW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正式并网发电。此外,永清环保旗下深圳永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重庆签订了多个用户侧储能项目;在重庆、河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签订并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分布式光伏项目。在广东、广西、江西、辽宁、云南等地有多个光伏EMC项目正在推进。

  双碳综合业务方面,公司重点对地方政府、工业园区、重点控排企业提供节能、减污、降碳、增效等双碳综合服务,包括县域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园区碳排放核算,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技术服务、区域林业碳汇碳资产开发前期评估等,比如:衡东、临武、江华、江永、道县8个地方碳达峰行动编制方案、新天钢钢铁集团减污降碳技术咨询、恩平市林业碳汇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衡阳市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实施方案项目技术协作等多个项目。随着年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管理办法、方法学、交易和结算规则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试行,已提前布局好的林业碳汇、甲烷利用、可再生能源等碳资产开发业务,或将迎来重大机遇。此外,双碳研究院还就多能互补业务开展工作,筛选先进实用技术,储备了多个优质的应用场景,推进高效机房、空气源热泵、相变蓄冷、太阳能集热、智能控制等多种多能互补技术的耦合应用示范项目。

  从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发布,到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我国快速发展了一套以行政监管措施手段为主,配以必要的相关技术导则的土壤环境保护快速启动之路。2018、2019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 (20180801 施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农用地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等管理办法,《农用地/建设用地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系列标准(试行)》等管控标准,土壤修复行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同时,中央财政在2019年加强了对土壤污染防治专项的支持,土壤污染防治资金规模达 50 亿元,同比增长 42.9%。2020年2月,财政部印发《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办法》,该办法指出,鼓励土壤污染防治任务重、具备条件的省设立基金,积极探索基金管理的有效模式和回报机制。2020 年3月,《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鼓励治理+开发模式。土壤修复行业资金来源问题得以解决,商业模式持续优化。2021年公司在重金属治理方向(含填埋场治理),将以湖南、江苏区域为主,利用公司在重金属治理领域积累的技术及业绩基础,依托永清自主药剂研发优势,在该领域持续发力。在开拓化工医药等高风险污染场地市场方向,公司将聚焦京津冀、江苏、浙江地区。有机物污染或者有机物重金属复合污染,机理复杂,行业壁垒较高,永清环保现已有多个有机物治理应用案例,有机物污染治理技术路线较全面(原位热脱附、异位热脱附、水泥窑协同处置、化学氧化、多相抽提),自身专有技术和设备提供能力,具备一定竞争优势。

  近年来,危废方面的立法工作在不断推进。2016年,新版《国家危险废弃物名录》将危废调整为46大类别478种,推动危废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2020年4月环保部发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年修订)》拓展了固废管理范围,大幅提高危废违法罚款额度,有利于推动行业发展。2021年,在固废领域公司将实现区域集中发展,围绕公司具有经营基础或者资源优势的重点区域进行业务扩展和产业链扩张,将区域经营的优势和现有设施潜力发挥到最大化,加快推进新余二期垃圾发电、衡阳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协同处置城市污泥(一期技术改造)项目等重点项目。在危废处置领域,公司将加强现有项目运维管控,提升市场开拓和生产管理能力,确保项目安全、达标、高效运营,确保项目为公司持续提供稳定的利润及现金流贡献。同时,围绕公司具有经营基础或资源优势的重点区域进行业务扩展,产生项目协同发展效应,将区域经营的优势和现有设施潜力发挥到最大化。

  2020年9月,新《固废法》的实施,明确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强化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从法律体系完善了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随着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意识不断提高,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固废处置行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公司在污染场地调查、饮用水源地划分等业务领域取得突破进展,为后续的市场扩张提供了支持。随着《关于加强重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联动监管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查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环办气候函[2022]111号)等政策利好,更多的环境咨询业务、检测业务将开始放量。未来公司将继续开展相关业务,加快在环境咨询、检测业务上的开拓,促进环境咨询和环境检测业务与公司其他业务协同发展。

  在新能源领域,公司已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科研创新平台,在新能源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公司以成为“新能源优质资产运营商、减污降碳技术创新者”为战略目标,立足湖南,面向全国,重点在广东、江苏、浙江、江西等经济优势区域积极拓展业务,面向重点工业园区和大中型战略工商业客户,开发分布式光伏和储能的投资、建设、运营项目,快速积累一批优质的新能源资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保行业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环保企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1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把“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任务,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公司将抓住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机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公司发挥综合环保服务优势,已于2021年8月成立永清双碳研究院, 这是贯彻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将对双碳领域的政策、市场、技术、商业模式等进行研究,开展碳中和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为钢铁、石化、电力、建材、有色等碳排放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提供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咨询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

  2024 年 1月22 日 CCER 正式重启,CCER 首批方法学覆盖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和造林碳汇四大领域。四类方法学的潜在CCER 供应量将分批释放至市场,CCER 短期内供给有限,或将刺激 CCER 开发和交易市场向好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先后与多个大型头部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生态环保、减污降碳、节能增效等方面深入挖掘各方优势,探索多元化、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发挥环保行业战略协同效应,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引领下,涉及节能、降耗、减排的各类“十四五”规划等重大节能环保政策迎来了密集发布出台期,环保行业将充分享受政策红利,进入新一轮高景气周期。2022年10月,我国顺利召开党的二十大,再次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总基调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针对生态环保,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四个方面的具体工作目标,从内涵上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到的层次更深、范围更广,标准更高。

  随着“双碳”目标的确立以及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行业侧重点也已从单纯的末端污染治理转化为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协同发展,环保产业虽在“量”上已达到可观的规模,但在“质”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质量发展仍将是后续环保产业的重点。

  重磅政策持续发布,推动环保产业需求的持续释放,公司继续依托核心技术优势、持续创新研发实力和平台优势,积极探索第二成长曲线,布局光储新能源赛道,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在土壤修复、大气污染治理等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积极推进固、危废运营处置业务。公司通过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构建从技术成果、技术应用、修复治理的运行机制,保证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行业定位。经过多年的持续革新、创新发展,公司在多个细分领域取得了国内领先地位,并结合自身环保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向全国和全球积极拓展业务,逐步从传统的大气污染治理向土壤修复、固危废处理、光储新能源业务和双碳综合服务等环保全产业链高端领域延伸,以重点行业危废资源化技术突破、固废运营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持续提升固废处置运营规模和效益。

  未来,公司将始终坚持研发创新导向,不断优化战略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深化研发管理改革,高效推进产品及工艺升级。有序推进各项重点研发项目,充分开展资源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试验,推动成果转化。同时,公司将充分发挥多年来在电力能源、钢铁等行业的成熟技术及工程积累,以及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能源管理等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丰富经验,积极拓展和完善我公司“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业务领域,重点布局光储新能源及固废资源化方向,为工业客户提供一揽子分布式清洁能源+用户侧储能的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体系建设,以及领先的碳资产数字化智慧管理服务。公司目前已在双碳咨询、多能互补、碳资产开发领域形成多个示范项目,在固废资源化研究上开展多次的技术试验,在多个区域布局新业务拓展,力争在新发展赛道上,有渠道、有客户、有布局,并且不断探索减污降碳前沿技术领域,成为双碳细分环保领域新能源与资源化赛道核心技术的领先者,打造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模式,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建设。

  公司经营过程中受宏观经济、行业周期、经营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时公司所处的环保行业受行业政策和地方政策影响较大,行业的景气度和发展状况跟国家产业政策密切相关。国家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有力推动了土壤修复、大气治理、垃圾焚烧发电、工业固废及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市场化改革政策的推动下,生态环境治理行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空间逐步释放,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但是未来政策发展具有不确定性,相关政策的调整变化可能对土壤修复、大气治理、垃圾焚烧发电、工业固废及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等领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公司积极应对市场环境,通过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和转型,加强风险管控,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市场网络,聚焦优质项目等措施尽量减少行业政策不利带来的影响。

  公司主营的土壤修复、大气治理及近年来积极拓展的工业固废及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业务,均拥有广阔市场空间及发展前景,随着环保监管日趋严格,我国环保市场需求旺盛并呈较快增长的态势,未来随着行业规范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一些在规模、资金、资源、技术等方面具备强大实力的国企、民企及国际竞争者将加入竞争,市场竞争加剧趋势显著,使得环保行业增速趋于平缓。目前国家环保政策覆盖面不断扩大,环保政策密集出台,要求及标准的不断提高,注重技术创新、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切实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环保企业仍能脱颖而出,获得市场的认可。

  公司将继续重视研发投入、创新环保技术、提高产业化应用水平、积累工程运营的管理经验、加强系统性环境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技术护城河的构筑、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思路的调整、业务布局的优化、管理效率的提升等,全面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以争取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获得领先地位。

  公司的客户以政府或政府背景的企业为主,这类客户一般具有良好的信用,但若应收账款催收不力或客户资信与经营状况恶化导致不能按合同的规定及时支付资金,将有可能给公司的应收款项带来坏账风险。公司将通过对应收账款情况进行持续监控,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和加大应收账款催收力度等手段,将应收账款的回收任务纳入销售和工程实施部门的关键考核指标,以实现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避免重大坏账风险发生。

  近几年,公司加大了对优质项目的并购力度。标的公司并购完成后,公司需对标的公司进行全方位的整合, 使其与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协调一致。尽管公司与近期收购的企业为同一大行业,但是仍面临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整合。若上市公司与收购企业不能实现有效融合,则可能会对收购企业的人员稳定性及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出现收购事项对上市公司的价值低于预期的风险。

  未来公司将协调和促进被收购公司的业务在公司现有业务中的应用和发展,同时公司将在品牌、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其支持,优化公司资源配置,实现企业并购战略目标,促进现有业务的提升,实现业绩的快速可持续增长,进一步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及行业地位。

  储能、双碳综合服务等为公司新拓展的业务,公司需通过整合现有专业团队及引进外部专业人才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团队力量,可能存在项目经验不足、团队能力不及预期的风险,给未来业务推进带来不利影响。

  公司将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加强对最新行业动态发展的跟踪,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对新业务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并且对新业务拓展的可行性和市场适应性进行论证分析,及时调整开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加强风险管控。同时加大研发,引进和优化技术人才结构,细分业务的专业化,提高技术壁垒,提升产品竞争优势,满足市场需求,确保公司新业务持续、稳定发展,为公司补充新的盈利增长点。

  为落实公司“新能源优质资产运营商、减污降碳技术创新者”战略目标,未来公司将持续稳健投建运营一批优质的新能源运营类资产。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对公司投融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公司信誉良好,但投资项目的快速增加,仍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企业有可能面临局部的、临时的融资不足及短期资产负债率上升的风险。

  公司将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手段,切实 把握有利资源,充分发挥政府、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等各方优势,保证投资项目的需要,以及公司生产和经营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