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5日 09:12进入复兴论坛来源:《金融投资报》

  在任何一座城市,都会有废品收购站,都会有拉着板车或蹬着三轮车收破烂的人,而收藏历来似乎都是文人雅士的专利。可见,收废品和玩收藏本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随着捡“漏”愈发艰难,部分藏家将目光对准了废品店,甚至将废品店老板发展为旗下“线人”,代为寻宝。有意思的是,有废品店老板耳濡目染久了,渐渐“不务正业”玩起了收藏。

  家住成都东郊的老张就是属于“不务正业”玩收藏的废品店老板。今年50出头的老张看起来极其朴实,也不善用考究文雅的言辞说话,与一般人印象中的“收藏家”形象相去甚远。然而只要走进老张的家,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古钱币、古书、旧唱片、毛主席像章、邮票等藏品,你就会发现老张其实是位名副其实的收藏家。不过对于“收藏家”的称谓,老张一时无法接受。“我连收藏家协会都没有加入,哪里有资格当收藏家哟?”老张说。

  据了解,老张以前是成都东郊一国企员工,在2000年初企业改制时下岗了。“40多岁的人,又没什么专长爱好,下岗后就一直闲在家,生活枯燥无味、日子难熬。当年夏天孩子又考上了大学,没有经济来源的我就更着急了。最后在朋友帮助下,放下脸面干起了废品收购。”一提起那段令人伤感的往事,老张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了。

  在众人眼里,干废品收购一要不怕苦,二要不怕累,三要放得下脸面。2000年夏天,有了“新工作”的老张每天骑着自行车,把废品收购点摆在了原来上班的厂门口。“厂里老同事多,而且都知道我孩子考上大学需要一大笔开支,很多老同事都照顾我的生意,把办公室的报纸、旧书给都卖给我,甚至还有一些同事钱都不要我给,硬要把旧书、旧报送给我。”老张说道。

  老张说,有一天回家整理废品时,无意中发现一本投资理财的杂志,里面一篇《财富就在你身边》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文章中提到有些收藏家将目光对准废品收购站,淘到了不少有价值的藏品。“从那以后,我在收购废品时就格外留心,凡是觉得有收藏价值的东西都留起来放在家里。有空时就到成都的古玩市场上去转一转,一是了解一下市场上都卖的啥东西,二是顺便带来上几个小玩意让行家看一看,或以适当的价格变现。结果让我非常吃惊,一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变现后所得利润甚至比从事废品收购十多天,甚至一个月所赚的钱还多。”老张得意地说,“2002年一天,当地邮局一位老职工去世后,其子女把两本邮册当废品卖给了我,第二天我把这两本邮册拿到成都猛追湾的邮市上,结果有人出钱3000元买走。虽然事后知道,这两套邮册是文革时期的,当时至少值1万元,3000元着实让自己亏了不少,但一想到自己用废品价买来的,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刚开始,虽然老张整理收购的废品时,偶尔能淘到一些“宝贝”,但更多的只是感觉新鲜可以多赚点钱,但时间久了,老张发现一件小小的收藏品蕴涵着很多历史和知识,甚至还有一段美丽动听的故事。随着老张在收藏方面积累的知识多了,慢慢也对收藏产生了浓厚兴趣。从那以后,老张便拿出每月的部分收入买一些价格不高的藏品。“虽然当初买的东西几乎都是假货,让自己亏损了不少,但通过不断学习,自己的收藏知识和鉴赏水平提升非常快,我从中也找到了更多的收藏乐趣。”老张如是说。

  细算起来,老张的收藏之路已走了近10年。当然近10年的辛苦老张也没有白费,而是换回了十分可观的回报。据老张介绍,目前他收藏有古钱币、旧书、旧报、老唱片、毛主席像章、邮票等各式藏品大约800件,其中各种版本的毛主席语录就有近200本,全国各地报刊创刊号、号外近100份。“保守估计,我的藏品价值在30万元左右。”

  当然这位从废品店起步的收藏家,目前已得了“收藏病”,而且“病”得不轻:“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自己所谓的收藏室查看宝贝,看着它们,我感觉很有成就感,心情也特别舒畅。收获一件稀奇的宝贝时,更是高兴得整晚睡不着。”老张说,从今年开始他已不再从事废品收购,而是全心身地投入收藏。“通过‘以藏养藏’的方式,不仅自己的收藏之路得以继续,而且也可维持家里的日常生活开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