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各地家电以旧换新政府补贴政策落地,家电销售火热,同时置换出的废旧家电数量激增。但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正规电子废弃物处置企业处置量增长却不大,有的不升反降,大量废旧家电流向私拆点,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业内建议完善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税收政策,让废旧家电变废为宝,更好促进消费。

  据商务部数据,截至10月24日,全国1300多万名消费者购买了8大类家电产品1984.3万台。记者在多个城市采访了解到,为方便消费者以旧换新,各大线下卖场、线上电商纷纷推出上门回收旧家电服务,废旧家电数量激增。一家连锁家电卖场的回收服务商告诉记者,从8月底到10月底,公司已从消费者家中回收各类废旧家电5万多台,同比增长1倍多。

  尽管回收量大增,但部分正规电子废弃物处置企业处置量增长却不大,甚至有的不升反降。某环保公司是北方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的重要企业,记者近期在这家企业看到,冰箱拆解产线在运转,其他拆解线运转率不高。

  该企业所在的园区以循环经济为主导,园区负责人介绍,今年1-8月园区企业废旧家电回收量为6.3万吨、同比下降17.1%,因家电以旧换新政策,9月单月回收1.1万吨、同比增长10%,但综合来看园区企业拆解处置产能未完全释放。

  西部某大型电子废弃物处理公司负责人说,去年企业拆解各类废旧电器185万台,今年预计只有140万台。

  受访者表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废旧家电回收体系不完善,一些不正规的私拆点因为没有环保设备等投入,可以给出较高的回收价格,导致中间商、流动商贩等将大量废旧家电卖给私拆点。

  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废旧家电私拆点隐藏在城乡接合部或闲置厂房内,简单采用人工拆解,有用的卖掉、没用的扔掉。

  在某市一农贸市场周边,存在废旧家电拆解小作坊。记者看到,有车辆拉着废旧洗衣机、空调等到这里卖给这些小作坊,一些小作坊内堆满了被拆下来的塑料、电路板、金属部件等,地面满是油污、环境杂乱。在西部某市一处闲置厂房内,废旧家电堆砌。记者看到,工人用锤子将电器敲打拆开,卡车将有用的部件拉走,不值钱的碎塑料等散落在地上。一位工人说:“只要是废旧家电全部可收,我干这行十几年了。”

  《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行业发展报告(2023)》指出,非法处理现象仍普遍存在,且作业地点、方式更加隐蔽。非法拆解不仅污染环境,还存在波及行业规范管理、影响回收价格、与正规拆解处理企业形成不正当竞争等问题。

  除了低成本的私拆外,税收问题也是影响正规电子废弃物处置企业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业内人士介绍,正规回收处置企业在收购废旧物品时,难以从个体商贩、中间商获得增值税发票,导致企业销售再生资源产品时无法进行增值税抵扣。一家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负责人说,由于没有进项抵扣,企业需要全额缴纳增值税。如拆解一台废旧空调后,各类再生资源可卖约500元,但增值税就高达65元,几乎没有利润可言。

  一家从事“互联网+回收”业务的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专门为消费者、企业客户提供上门回收废旧家电服务,2022年企业回收废旧家电约180万台,营业额1.6亿元,由于很多没有进项抵扣,当年企业交税2000多万元,亏损1000多万元,这两年不得不压减业务。

  为解决此类问题,今年,相关部门推出资源回收企业向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政策,以降低回收企业经营成本。但有企业表示,实际操作中不少中间商、“黄牛”并不同意反向开票。

  一些回收企业还反映,补贴资金发放滞后也困扰着回收行业。有企业表示,目前仅得到2019年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置补贴,尚有补贴未拿到。

  废旧家电是重要的“城市矿产”,回收处置好这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不但可以变废为宝、消除环境风险,也能更好刺激消费品以旧换新。受访者建议,结合当前废旧家电数量增加的契机,可加快优化相关产业政策,推动绿色发展。

  一方面,规范废旧家电回收环节,建立长效机制打击非法拆解。参照废旧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管理办法,建立废旧家电回收“白名单”制度,推动回收企业规模化、规范化,逐步改变流动商贩、“黄牛”回收的小散乱现状。建立废旧家电“身份证”管理体系,凡是进入回收环节的废旧家电,可贴上“溯源码”,防止流向不明、难以监管。出台非法拆解管理文件,加大对非法拆解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打击力度,建立非法拆解群众有奖举报机制,严防非法拆解问题反弹。

  另一方面,完善行业税收政策,降低行业对补贴的依赖度。受访企业表示,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置环保监管严格,经过多年发展,有资质的回收企业的污染防治、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水平等持续增强,只要妥善解决增值税抵扣难、严厉打击非法拆解,正规处置企业就能逐步摆脱对财政补贴的依赖。希望针对循环经济产业特色,制定可操作、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

  同时,还可以完善行业管理。建议建立补贴企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企业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