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胜夫妇黄永胜黄永胜被公审项辉方民国时期穷苦的老百姓英勇的八路军战士革命时期的黄永胜革命时期的项辉方项辉方正在带孩子的项辉方黄永胜项辉方与孩子们黄永胜一家晚年的项辉方项辉方逝世
人的一生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有的人一生坎坷,最终成就事业而扬名,有的人却因为晚年犯下了巨大的错误,导致身败名裂。功过不能相抵,无论功与过,历史和人民都给出了最为客观地评价。
众所周知,黄永胜是新中国的开国上将,他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在晚年的时候,他未能坚守住心中的信仰,结果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落得一个晚节不保的下场。
令人不解的是,黄永胜被组织审查后,他的妻子项辉方基本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那么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1971年9月,乘坐的飞机在外蒙古坠毁。事件发生后不久,黄永胜被撤销了一切职务,和他一起被撤的还有另外三位将军,他们几个被关押在了北京卫戍区的第三师师部。
他的妻子也遭到了隔离审查,每个月只能领取60元的生活费,生活得十分拮据。不过在审查期间,项辉方没有任何的抱怨,她坚信组织的审查是公正的,同时也希望调查能够早点有个定论。
1978年,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开始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与此同时,为了加强法制建设,党和国家开始了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1979年9月,组织上对项辉方重新进行了审查。经过调查,发现她与黄永胜所犯的罪行没有任何关系,之后组织上恢复了她的工作。
1980年11月,组织上对黄永胜等人进行了公审。就在公审的第二天下午,项辉方提出了自己的四个要求:
第三、自己和孩子还有些东西在黄永胜的住处,希望能够尽快取回,不要被没收。
项辉方提出的四点要求,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要与黄永胜彻底切割。不久,组织上批准了项辉方的离婚请求,而项辉方离婚后继续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黄永胜和项辉方在战争年代结为了革命伴侣,可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呢?这一切还要从战争年代开始说起。
1918年,项辉方出生于河北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和大多数的农民一样,他们一家靠着租种的几亩地勉强生活。尽管他们在工作中非常努力,还是无法摆脱被剥削的命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家庭的日子过得拮据,可父母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尽管项辉方是女儿身,父母还是省吃俭用将她送到了当地的私塾读书。项辉方深知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于是在学校更加的刻苦努力,每一次考试成绩都在班里名列前茅。
后来,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保定师范学校。这段时间,她在学校接触到了大量的进步人士,在他们的影响下,项辉方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她认为只有中国才是真正站在劳苦大众的角度上去革命的,也只有中国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与此同时,国内外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军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在这民族危亡之际,无数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积极地号召全国军民一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携手合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始奔赴抗日前线。当时的河北作为日军和八路军作战的一个重要地点,使得项辉方对八路军队伍有着深刻的了解。最终,项辉方下定决心,加入了八路军。
项辉方读过书,很有文化,而且对党的理论政策高度认同,很快就被组织上委以重任。加入八路军不久,她就担任了宣传干事,负责下乡工作。
她根据党的指示,在工作中深入贯彻了“工农结合”的理念,很快就稳定了人心。在她的讲解下,当地的老百姓都坚定了斗争的决心,无数的爱国青年踊跃地参加八路军。
后来,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伤员也越来越多,八路军队伍急需越来越多的医疗人员。于是项辉方主动向组织上提出请求,想要去白求恩医院学习。她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仅仅一年的时间就掌握了抢救伤员的基本技能。
学成后,项辉方背着医疗箱走上了战场,为受伤的士兵进行及时的包扎和医治,爽朗的性格和熟练的包扎手法使得战士们都对她赞不绝口。
1938年1月,项辉方顺利地加入了中国,并随军来到了完县工作。此时黄永胜因为在战场上身受重伤,便留在完县养病。至此,缘分将两人牵到了一起。
黄永胜长的仪表堂堂,个子也高,身材挺拔,在工作过程中也是十分细致,给项辉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项辉方对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有了一个初步地了解。黄永胜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成为了红军师长,到了抗日战争开始后,他更是一路坐到了司令员,可以说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得知黄永胜的革命经历后,项辉方的心中充满了敬佩之情。而黄永胜在医院与她项辉方有过几面之缘后,特意找人委托项辉方来照顾自己。于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
工作中的互相接触,办事风格上的默契,性格上的相似,让两人之间逐渐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渐渐地,两人之间互生情愫,经过组织上的同意后,两个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为了革命夫妻。
两个人结婚后不久,还没有过了蜜月期,黄永胜就再次来到了战场上。而项辉方也没有闲着,她也在为抗日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全国人民都在憧憬和平。可蒋介石却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积极地扩军备战,准备对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攻击,内战的阴云再一次笼罩全国。
随着形势的发展,组织上决定将黄永胜夫妇调往东北工作。项辉方受到高等教育,而且还有着高度的政治素养和眼光,是队伍中不可多得的人才,自然受到了组织上的重视。
当时东北根据地的规模慢慢地扩大,根据地中的战士子女也越来越多,他们都是革命的后代,如何照料随军的子女成为了摆在众人眼前的一个难题。就在这时,上级领导把目光转向了项辉方。
项辉方接到这一艰巨的任务后,亲自带着人盖起了学校的宿舍。然后在一处僻静的地方挂起了一块黑板,积极地为孩子们讲解文化知识。
在项辉方的教育下,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各种知识,而且心中还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后来这个学校出来的很多人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年解放战争,四野从东北打到了海南,项辉方也一路跟随着丈夫。她虽然没有奋战在第一线,却平安地照顾了一批干部和战士的亲属、子弟,为随军子女的学习和成长付出了心血。
1955年,党中央在北京举行了授衔仪式,项辉方荣获了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而丈夫黄永胜的成就更大,被党中央授予了上将军衔。
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成就,离不开彼此间的相互扶持。可是这对革命夫妻却没有走到最后,最终以离婚收场。
黄永胜能够被授予上将军衔,与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是分不开的。虽然他打仗能力没得说,可是在个人感情方面不是很自律,早在战争年代他就有了很多不忠于妻子的举动,由于当时烽火连天,生死往往都是一瞬间的事情,他们也就很难再-讨论生活中的这些事情了。
新中国成立后,黄永胜依旧本性不改,做出了很多出格的举动。作为妻子的项辉方自然无法容忍丈夫在外面沾花惹草,两个人经常因为此事发生争吵,时间一长,夫妻之间的矛盾也变得越来越大。
而且在建国后,黄永胜成为了国家干部,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自身的利益,他采取了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而作为妻子的项辉方始终对革命事业保持着坚定的信仰,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她一直过着朴素的生活。她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组织上为了方便她工作特意准备了一辆汽车,她深知国家现在百废待兴,于是便拒绝了组织上的好意,可见项辉方的品行之高。
夫妻二人的工作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导致他们越走越远。项辉方曾经向组织上提出离婚请求,可是却没有得到批准,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这件事情也就慢慢地放下了。
到了六七十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黄永胜没有坚守住最后的底线,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项辉方看着丈夫的所作所为,多次苦劝他要迷途知返,可是黄永胜却没有听进妻子的一番劝告。
在这段特殊的岁月当中,项辉方一直都在坚守自己的底线,他也没有跟随丈夫做过什么错误的事情。不仅如此,她还不顾个人的安危去尽可能地保护一些老干部。
1971年,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黄永胜也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这段时间,项辉方再次向组织上说明了自己的情况,表示积极拥护审判黄永胜。
1980年底,组织上对黄永胜进行了公审。就在公审开始后,项辉方便向组织上提出请求,希望能够结束自己与黄永胜之间的夫妻关系。
组织上看到项辉方做出的报告后,觉得两个人离婚确实是出于感情破裂的因素,因此得到了组织的同意。
公审结束后,黄永胜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不过组织上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身体不是很好,于是在他被判刑三个月之后,将他保外就医安排到了青岛生活。
黄永胜被批准保外就医的时候,儿女们都前来探望。黄永胜不断地询问道关于项辉方的情况,得知她日子过得很好时,黄永胜的心中才多了几分安慰。也许,此时的黄永胜才明白妻子的良苦用心吧。
与黄永胜离婚后,项辉方投身到了妇女解放事业当中。她为了捍卫妇女的权益、促成女性的事业奔走呼号,帮助很多女性解决了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之后,她又担任了军政大学办公室主任一职,为党和国家奉献到了最后一刻。
退休后,项辉方依旧关心党和国家的建设,积极地参加组织发起的各种离休干部退休活动。
2003年,项辉方与世长逝,结束了自己光辉的一生,享年85岁。项辉方去世,子女们将她与黄永胜葬在了一起,这件事情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
2005年,黄永胜与项辉方被一同葬入了湖北咸宁的一个园林。经过了几十年,两个人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再次重逢了,这也算是对两人的一种慰藉吧。
值得一提的是,几个子女在项辉方的教育下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一番成就。大儿子黄春光本来在航空部队服役,后来她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选择下海经商,在商业领域有了一番大的作为。
其他的两个儿子在部队中长期任职,并做到了退休。可他们时刻牢记母亲的嘱托,一直在勤勤恳恳地工作,受到了众人的一致称赞。
在乾坤颠倒的年代里,项辉方没有以“上将夫人”自居,她无时无刻的都在坚守初心,最终活出了精彩的人生。对于这位久经考验的老同志,党和人民也做出了最为公正地评价:优秀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