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地亚浙江抽捡100%不合格一事,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截止目前已经有多家媒体对卡地亚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问题进行了曝光。其中以腕表的质量问题最为突出,从表针停走、表镜脱落到出现异物不一而足,值得注意的是卡地亚售后为有偿服务,消费者需要交纳昂贵的保养费用,卡地亚故意制造优质服务存在稀缺性的假象,让消费者觉得这是大品牌的处事风格,但实际上卡地亚的国外客户却享有终生免费保养的服务,卡地亚公司似乎只把中国消费者看作“点钞机”,不愿意扩大售后方面的投入。

  浙江工商部门抽检结果公示中表示卡地亚不合格的主要项目为“标识中的‘质量’、‘证书’,判定标准为浙江省DB33/206-2013《珠宝玉石饰品标识》”,判定不合格的原因是“卡地亚”的“950铂金钻石戒指”产品未提供有效的第三方且通过计量认证的检测机构所出具的鉴定证书。

  记者就武汉地区珠宝标识标准采访了武汉质监局的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武汉地区暂无地方标准,均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检测。公开资料显示,广东、云南、山东、浙江、新疆五省份关于珠宝玉石饰品的标识有自己的地方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27条规定,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需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若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还需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违反第27条规定的,责令改正。

  市质监局的委托检测方——武汉质检所负责贵金属饰品检验,质检所相关人员在接受记者询问时表示,“送检的相关产品在检测结果出来后,均会为其出具相关的鉴定证书。建议武汉消费者在购买卡地亚产品时,应留意有无武汉质检所出具的鉴定证书及证书上的信息”。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胡钢认为,所谓“奢侈品”卖的就是一个名号,一种概念,可能除掉这个商标以外,它的价值只是它售价的1%。链接卡地亚质量问题频发近年来,公开报道中的几个关于卡地亚品牌的质量受质疑事件。

  今年5月,沈阳的消费者刘女士花费5.2万元购买的卡地亚女表,使用3年时间,接连5次出现表针停走毛病。卡地亚否认手表有质量问题。

  今年3月,南昌市消费者雷先生花费18万余元购买的卡地亚男士腕表,佩戴不到2个月,手表把头脱落。为此,雷先生找到卡地亚腕表专柜要求退货。经协商,对方拒绝退货,仅同意有偿维修。

  今年3月,长春市消费者郑先生从韩国购买的价值30万元的卡地亚手表,表镜不到2年发生非人为脱落。商家以手表已经超过期限而拒绝全球联保,郑先生需自己承担维修费用。郑先生认为,从提货日期算起,还没有超出2年的全球联保期限。

  去年1月,消费者杨先生从首尔新罗免税店购买了卡地亚蓝气球女士腕表,杨先生回国后偶然间发现,卡地亚蓝气球手表表盘中九点钟方向,黑色时间刻度上有异物。

  深圳奢侈品店仅为香港的1/10,为北京、上海的1/3,甚至不及二线城市成都。高端购物中心在深圳纷纷折戟,消费外溢、反腐等因素,令深圳这个GDP全国第四的城市,奢侈品消费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我们品牌每个月都有销售额排行,从2009年开始,深圳店的销售收入就跑在昆明、成都等西部省会城市的后面,差距越来越大。”一家国际奢侈品店深圳店长告诉记者。在外界看来,深圳没有老龄化困扰,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长期在国内名列前茅,为何在高端百货销售商,尚且还不如西部一些省会城市?

  消费外溢是很重要的因素,自2009年4月1日起,持有深圳本市户籍人士可以享有“一签多行”。据港府网站数据显示,在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的一年内,“一签多行”访港旅客达1322万人次,消费金额约为455.4亿元,从日用品、食品到珠宝首饰、奢侈品牌,购物种类不一而足。到香港“扫货”早已成为深圳居民行程中的一大项目。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的调查显示,从连续4年的数据可以看出,自2010-2013年,深圳市民赴港购物的比例除2012年外,几乎翻倍增涨。有媒体报道港澳每年分流深圳的消费额达到200亿元以上。

  留不住本地消费者,深圳商家陷入尴尬处境,同样的,深圳各个口岸汹涌的人流,带给本地百货业的消费也不尽如人意。

  自2004年开业以来,华润万象城坐稳了深圳奢侈品消费的龙头老大地位,世方商业地产顾问机构总经理李仁斌认为,其传统的高消费商圈、抢占了奢侈品旗舰店进驻的先机、良好的物业规划,都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另外还与其截留了部分到香港购买奢侈品的商务消费有关(提供发票报销,使一部分访问深港的商务消费留在了深圳)。实际上,过往几年,深圳的奢侈品店生意来源就在能够开出发票,将一些商务消费、不方便出境人士一网打尽,但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名表、名包、奢侈品服装不同程度出现滞销,这一部分的消费严重萎缩。近日,记者在深圳万象城发现,原来占据黄金位置的法国一线奢侈品牌卡地亚,其经营面积也从两层缩减为一层。而位于深圳华侨城商圈的益田假日广场,卡地亚的招牌也悄悄的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