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8月12日讯 繁华都市里,常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推着小车或是骑着三轮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把家家户户的废铁、废纸、废塑料瓶收走……废品回收这一行,虽然看起来简单,其实需要不少“专业技能”,并非人人都能干。从称重、计量到对废品的辨别、估价,再到寻找货源和渠道,和上家下家讨价还价等等,都称得上是一门“学问”,甚至对“辖区”里的一些人和事,他们也要了如指掌。

  这群人有着怎样的生活境遇,又有哪些门道儿和“江湖”规矩?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收破烂儿……”悠长的吆喝声,时常回荡在哈尔滨的街巷里,这口音十之八九来自安徽。据圈里人介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些安徽农民就带着“从垃圾堆里掘金”的愿望,来到了哈尔滨。

  “我们那儿地少人多,靠种地挣不了多少钱,村里好多人都出去找活儿了。”来自安徽亳州农村的李有财回忆道,当年他看到村里有人在哈尔滨靠收废铁赚了钱,于是他也来到了这边,置办了一个小推车收废品。用他的话说,之所以选择这份工作,是因为收废品门槛低,又不需要本钱,“我没啥文化,虽然挣不了大钱,但靠这个糊口没问题”。

  李有财只能算低端“收废品的”,他的老乡王勇(化名)和爱人,在哈尔滨收废品十五六年了,已经拥有了一家小规模的废品回收站。通常,像李有财这样的“个体户”会把捡来的废品分类,卖给小型回收站。小型回收站分类整理后送到大型回收站,大型回收站打包后送到回收再造工厂处理。

  王勇最初来哈尔滨时,也是在街头收废品,然后卖到小型回收站赚差价。他的爱人在一家小型废品回收站打工,负责分类、打包,见老板生意好,夫妻俩也想自己开一家。

  2005年,王勇在道里区安字片开了一家废品回收站,这些年,他“功夫”不赖:用手一摸,就能把塑料分出几十种,聚酯的、聚乙的、单色的、双色的……王勇介绍说,回收废品挺有门道儿,从业者必须有好眼力,同时熟知市场价格,“质量差的塑料每公斤只能卖三四毛钱,而一些好的塑料能卖到六七块钱,价格差了十几倍。”

  聊起为何留在哈尔滨,王勇这样解释:“在老家那边收废品,一般赚不到什么钱,不如在哈尔滨赚得多,因为本地人一般不愿意干这行。”王勇的两个儿子是在哈尔滨出生的,大儿子因为明年要中考,回了安徽老家,小儿子则一直在哈尔滨读书。王勇和爱人不仅在安字片买了个四十多平方米的房子,还在老家的县城里买了房子,让父母和大儿子居住。

  “虽然,这两年收废品的利润不如以前了,但养活一家人还是挺容易。”王勇笑道。

  王勇介绍说,各大超市、宾馆、饭店往往是废品回收站的大客户,因此得和这些地方搞好关系。说白了,就是要看别人脸色吃饭,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失去一个大客户。

  在废品回收这个“江湖”中,很多回收站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道里、南岗等中心城区是废品回收的“富矿”,各大学校、医院也是废品回收人员眼中的“聚宝盆”,“大家都看着眼馋,一般很难打进这些圈子。”王勇说,这个行业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一些跑熟了的“据点”,同行之间不会抢生意,“这些年,哈尔滨有很多封闭小区,得和物业或者保安搞好关系,给点儿‘买烟钱’,然后只放我们进去,其余收废品的不让进,这样就有了新‘据点’。”

  废品回收人员经常在某个区域活动,对“辖区”的熟悉程度往往让人吃惊。市民张女士的女儿今年中考结束后,决定将出租屋里的废品卖掉。看到收废品的人,女儿一眼认出他是经常到学校收废品的。张女士说,女儿说出自己的班级后,收废品的人立即说出了女儿班主任的名字,还知道那位班主任初二时曾把儿子转到了自己班里亲自教。再一细问,这个收废品的人虽然户口不在哈市,但他儿子也在张女士女儿所在的那所知名初中上学,而且对学校的情况相当清楚。“校长叫什么,校长的儿子就读于哪个班级,各学年的组长是谁,学校里哪位老师有名气,都啥性格……他真的是门清啊!”张女士感慨道。

  据了解,收废品的人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人专门收废品,另一种人偶尔捡废品拿去卖钱。63岁的杨奶奶就是这样一位拾荒老人,夏日里小区的垃圾箱恶臭扑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捂住口鼻迅速躲开。可是杨奶奶没有遮掩,脸上没有一丝厌恶,反而弯下腰用手逐一去翻。

  独居的杨奶奶有退休金,唯一的儿子去了北京。每天早上五点,杨奶奶就背着大袋子出门了,晚上六七点钟才回家,经常满载而归。聊起为什么捡废品,杨奶奶说一方面是补贴家用,更主要的是自己喜欢,“我在家里待不住,出去捡捡瓶子和废旧书报,这样就有事做了,每天还有收入,挣出买菜钱绰绰有余。”杨奶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