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修表铺的踪影。随着岁月流逝,这个行业在城市里正慢慢消失。而在绵阳城区,有一个6.5平方米的小铺,在半米长的小桌背后,常年坐着一个老师傅,用一堆带着岁月痕迹的精细工具,在手表的“滴答”声中雕刻着旧时光。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修表铺的踪影。随着岁月流逝,这个行业在城市里正慢慢消失。而在绵阳城区,有一个6.5平方米的小铺,在半米长的小桌背后,常年坐着一个老师傅,用一堆带着岁月痕迹的精细工具,在手表的“滴答”声中雕刻着旧时光。

  张本立今年54岁,他的张记钟表维修保养店位于涪城区剑门路东段。9月7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店铺时,已经有顾客在等待了。

  张本立低头伏在案前,头上戴着放大镜,一手拿表,一手拿工具,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换好了,你戴上试试看。”过了一会儿,表带更换完毕,张本立抬起头,将手表递给顾客。

  张本立出生于遂宁蓬溪,1986年,父亲因病去世,当时他年仅17岁。第二年,他为了生计,来到绵阳投奔姑父。

  “姑父当时在成绵路摆摊修表,我就跟着他学。”张本立说,苦学三年后,他“出师”了,就在建设街架起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修表摊。

  当时的小摊只是一个小推车,上面放着一张半米长的方桌,还有一个玻璃柜。他在玻璃柜上贴上了醒目的“精修中外名表”。

  从18岁到54岁,从小推车到固定的小店铺,从建设街到剑门路东段,36年间,时间如白驹过隙,张本立的头发也悄悄变得花白。

  小小的钟表铺承载了他的大半生,也造就了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墙上整齐悬挂着的一排排时钟,以及玻璃橱柜里各式各样的手表和配件,都在默默见证着这一切。

  “刚入行时,修的基本都是上海表,相对简单一些。”张本立说,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戴进口表的人越来越多,对维修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张本立说,要让技术提升,就要不断接触新款式,不断学习总结不同手表之间的差异。2020年,张本立了解到修表行业出现了一些新的辅助工具,可以提高时间的精确度,于是便迅速研究、学习起来。

  “修了一辈子的表,我对自己最大的要求,就是要做到没有手表回来返修。”张本立说,他追求的是,让每一块他维修过的表,“连洗澡水都进不去”。

  刚入行时,修表还是朝阳行业,2000年左右,手机渐渐普及,佩戴手表的少了,修表行业也受到了重创。看着以前的同行纷纷转业,一时间他也陷入了迷茫之中。

  “当时,姑父说不能荒废了这一门手艺,一直劝我再坚持坚持。”张本立说,他心里对修表也满是不舍,于是开启了回收旧手表和修锁配锁的新业务,继续坚守。

  幸运的是,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最近几年,手表行业渐渐复苏,张本立还能继续修表。

  目前让他头疼的,是这门手艺的传承问题。在张本立的店铺前,常年张贴着“招收学员”的红纸,但感兴趣的人并不多。

  “修表是个精细活,过程枯燥乏味,有时候在桌前一坐就是一天,收入却不高,很难吸引人前来学习。”张本立说,他之前招收了一个学徒,对方半途放弃了。他的儿子倒是跟着他学了一段时间,后来也转行了。

  虽然如此,张本立仍然热爱着他的修表事业。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7点半,他都守着修表铺,除了节假日以外,风雨无阻。

  “36年还不够,我还要继续修下去。”张本立说,他愿意将这个手艺倾囊相授,希望修表这一行业不要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

  [更多]省级文明家庭范艾家庭游仙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队守护碧水蓝天,绵阳这样做《人民日报》点赞绵阳积极灵活就业人员未来是否允许八大专项行动 助力乡村振违法举报:绵阳市网信办

  主办:绵阳日报社 经营:绵阳新闻网有限责任公司 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川B2-2012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