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磅演出项目之一,指挥大师克里斯蒂安·蒂勒曼亲率被誉为“世界最古老乐团”的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于11月1日至2日献演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连续两晚的演出,相继奏响乐团新乐季开幕音乐会,以及“475周年庆典”同款曲目,与中国观众一同庆生。

  作为当今最权威的德奥作品诠释者之一,蒂勒曼以严肃、低调、内敛、谨守德奥传统著称,有着“小卡拉扬”的称号。此外,他还被中国古典乐迷昵称为“大熊”:因为他那熊一般的魁梧身型,和他那在指挥台上略显“笨重”的手势及动作。

  “我不想成为另一个卡拉扬,我就想做我自己。”11月1日下午,“害羞”的蒂勒曼破例接受了一个简短的采访。当有人提及他在中国被叫做“大熊”时,蒂勒曼扬了一下眉毛,说:“Nice(挺好的)!”全场笑了。他期待观众的好评,同时秉承着德奥学派的严肃、理性:“演奏时,我不需要听到很大的叫好声。但是,我能够感受到观众是否在认真聆听,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蒂勒曼自2012/2013乐季起开始担任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并即将于2024年卸任,本次巡演也是蒂勒曼以乐团音乐总监身份的最后一次中国巡演。

  “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交响乐团,我接手时并未感受到压力,反而觉得责任满满。我要让乐团变得更好。”回首自己的乐团生涯,蒂勒曼说,他一方面尊重传统,坚持演奏乐团长期、擅长的曲目;另一方面,则为乐团拓展新曲目,“包括乐团应该演奏、但还未演奏过的曲子,以及乐团曾在历史中演奏过、但断档几十年的曲子。”

  11月1日,东艺首场音乐会的选曲,就是“新”与“旧”的有机融合。蒂勒曼与乐团携手中提琴演奏家劳伦斯·鲍尔,演绎作曲家欣德米特中提琴协奏曲《天鹅转子》。而下半场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则是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献给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的礼物,也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首交响诗,被认为是19世纪下半叶交响诗的终结和巅峰之作。“《天鹅转子》是乐团许多年没演奏过的曲子,独奏部分很难,乐团也是小编制。而演奏《阿尔卑斯山交响曲》的则是一个庞大的乐团编制。”这反映了蒂勒曼的独特想法,展现乐团可“小”可“大”的能力,以及曲目库的丰富性。

  11月2日的第二场音乐会上,蒂勒曼与乐团则献上“475周年庆典”同款曲目,致敬乐团近当代历史上不容忽视的三位作曲家——韦伯、瓦格纳和理查·施特劳斯,与上海观众一同庆祝乐团475岁生日。其中《欢庆序曲》、歌剧《唐豪瑟》和《玫瑰骑士》都曾在德累斯顿首演。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尼采同名著作为灵感创作,富有哲思、气势磅礴。

  有着古典音乐界“活化石”之称的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成立于1548年,与其平行的时间坐标是中国明朝。在其长达475年的历史中,许多大师都曾留下过自己的印迹,包括海因里希·舒茨、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等音乐巨匠。即将卸任乐团音乐总监的蒂勒曼,又希望留下怎样的印迹?

  蒂勒曼再次展现出自己的慎思笃行。他表示,他过去曾是一名歌剧指挥,当执掌德累斯顿后,依然会想象有个歌手在演唱:“我会保持乐团干净、有力量的传统声音,同时,也我也会控制乐团在某些地方的声音不应过强,因为这会压过‘人声’。”而他留下的另一个特殊印迹,则是每场音乐会都有临场发挥,每一天都与前一天不一样,“所以,乐手都必须百分之百的专注,捕捉我临场发挥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我。”

  继参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后,接下来十来天,蒂勒曼与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还将前往北京、深圳、西安等多个国家巡演。蒂勒曼总是很忙,采访中途,他还突然点开了中国助手的智能手表,看了一下时间,让一众媒体会心一笑。尽管如此,他却表示:“如果你的生活只有工作,那你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

  事实上,蒂勒曼提前一天抵沪,前往朱家角、青西郊野公园,醉心于古镇文化与水上森林的风光,并发现北京、上海的大不一样。“巡演期间只要有空闲时间,我会去看看当地的文化,体验当地的生活,吃一些当地的饭菜。我能从这些文化和传统中汲取养分,看到更大的世界,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蒂勒曼坦言,他总被认为不太容易打交道,并非因为自己傲慢,而是希望拥有一些独立的空间做自己。

  当被问及“如果有一天放下指挥棒的话,你想做些什么?”蒂勒曼答:“这是一个好主意!虽然我不会停止指挥,但我会为自己多留出一点时间,比如到中国旅行。”他有浪漫的一面,开始畅想卸任后的生活,“中国这么大,但我见识到的东西真的特别少。我想去看看西安的兵马俑,我想前往北京、上海以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