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2024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福建省三明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发布生态文明重要成果,有关地方代表交流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举办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邀请8位知名专家围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朱黎阳会长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循环经济新发展”为题作了报告。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新思想引领新发展,已成为指导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通过学习领会习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我深刻认识到这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做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发展循环经济更具引领作用。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2023年9月,习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发展要求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认真学习领会习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可以深刻领会到以下三点:

  首先,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诠释和继承发展,揭示了生产力演变规律,体现了生产力升级的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其次,新质生产力蕴含着鲜明的绿色特质。习深刻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融入了新发展理念,突破和超越了传统生产力与自然对立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是一种能够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上就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三,新质生产力重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理论认为生产力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而新质生产力既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生动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能力。

  新思想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习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实践作出的理论概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经济思想和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而只有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就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不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纯粹否定和简单替代,而是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传统生产力实施改造提升。新时代以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背后蕴含着大量新技术、新工艺的突破和应用,这些生产力是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对循环经济发展有着强劲的推动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推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先进技术工艺能够提高资源加工和转化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系统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动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强,农作物秸秆生产环保板材、炭基产品等高值化利用途径基本实现产业化,大宗固废提取有价组分、生产高附加值建材产品的利用途径不断拓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效率不断提升。比如格林美通过发挥萃取剂对钴的结合力,实现对电池等电子废弃物中钴的充分提取。再如海尔,自主研发冰箱智能拆解、拆解料高精度分选等技术,大幅提升废旧冰箱的拆解效率,破碎、分选等关键环节设备效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20%。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较2012年下降超过26%,碳排放强度下降3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60%以上。2023年,我国回收利用废钢约2.6亿吨,约占粗钢总产量的25%;再生有色金属产量约1760万吨,约占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5%;再生纸浆产量近6000万吨,约占纸浆总产量的70%;再生塑料产量1600万吨左右,约占塑料制品总产量的20%。

  二是推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材料和产品的循环利用,从而节约能源,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并提升产品的碳封存能力。先进技术工艺可以使循环经济活动的碳减排潜力充分发挥。比如,废钢利用方面,仅对比生产环节,以废钢和电力为原料的电炉“短流程”炼钢工艺与以天然铁矿石和煤炭等为原料的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工艺相比,每利用1吨废钢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6吨。再如,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方面,有企业利用化学法循环再生聚酯及涤纶长丝技术,实现纤维到纤维、纤维到单体的再生高值化应用,减少60%-70%的碳排放。据测算,“十三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达到25%左右。

  三是推动形成新业态新模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和应用,推动形成“互联网+回收”、“互联网+二手”、共享经济等循环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废旧物资回收模式,提升了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回收利用效率。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信息追溯,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为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升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奠定技术基础。比如“互联网+回收”,市民可以一键下单呼叫回收,企业能一键点击实现上门回收,政府可在线监测再生资源回收量,有效提升了再生资源的回收效率。

  四是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促进闲置经济、共享经济逐步融入百姓生活,推动提升了社会公众绿色生活意识,社会公众普遍践行循环经济理念,绿色出行、绿色消费,有效减少了满足个人消费需求所需的资源数量。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二手电商交易规模约5500亿元,用户规模超过6亿人,二手手机交易量超过2亿部,共享单车用户规模接近5亿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先进生产力的推动,比如,针对传统二手交易存在的“非标”难题,有平台企业通过数字化平台介入交易,基于AI技术+大数据研发推出“二手商品价格指导系统”,实现交易物精准定价,极大地提升了闲置物品的流转效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循环经济一头连着资源,一头连着环境,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保护,在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迫切需要新质生产力来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新质生产力将从六个方面引领循环经济新发展:

  一是增强对国家资源安全的保障作用。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资源安全就是保障经济安全,保障经济安全就是保障国家的总体安全观。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就必须从科技创新中寻找新方法、新路径,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维护资源能源和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在利废的同时,也在解决国家重大安全需求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大量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储藏在共伴生矿中,必须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发挥对国家安全的保障作用,比如铝土矿中的镓、褐煤中的锗等。这些金属在现代工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军工到民用,在航空航天、电子通讯、新能源汽车等众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充分挖掘各类废弃物的资源价值,比如从冶炼渣中提取镓,从废催化剂中提取铂,为相关产业提供原材料支持。加大对共伴生矿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通过科技创新和工艺改进,实现共伴生矿中多种有用组分的有效分离和回收。加强部门协调和政策支持,理顺大宗固废合规利用机制,营造良好的综合利用市场环境。

  二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我国尽管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受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影响,资源利用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新征程上,要大力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能源、水、粮食、土地、矿产、原材料一体化节约、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节约,推动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再生材料的利用,这既是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需要,也是从源头节约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要加快完善再生材料和产品的标准体系、认证规则,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再生材料及产品标准体系,明确再生材料的质量要求、检测方法、标识规范等,为市场提供明确的指导和依据;建立严格的认证制度,对符合标准的再生材料及产品进行认证,确保市场上流通的再生产品质量可靠。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高再生材料的性能、质量、使用比例,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应用领域。同时,要加强政策扶持,引导企业扩大再生材料的生产规模、使用比例,实现对原生资源的高比例替代。

  三是落实“双碳”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助力降碳作用。“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强化对各地区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的碳排放管控要求,碳减排压力进一步增大。循环经济具有助力降碳作用已成为普遍共识,根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研究,循环经济主要通过原料替代、流程优化、燃料替代、余热回收、产品循环实现碳减排,具体到循环经济的细分领域,大宗固废综合利用、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产品再生利用、垃圾资源化、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活动都对碳减排有突出贡献。要聚焦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大宗固废综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等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的重点行动,积极应用新质生产力,进一步释放循环经济的减碳潜力。同时,还要积极发展碳循环经济,推广应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比如,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二氧化碳矿化制备全固废负碳建材、生物质气化加氢制甲醇、农作物秸秆制生物基材料等。

  四是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是深化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构建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回收体系建设方面,要按照废弃物不同来源精准施策,实现有效回收,对工业废弃物要精细管理,分类收集、分类贮存,为资源循环利用预留条件;对农业废弃物,要完善收储运体系,实现应收尽收;对社会源废弃物,要分类回收,布局建设分拣中心,提升回收环节预处理能力。针对大宗固废异地运输难的问题,可以依托现有物流体系,探索开展“一列煤,一节灰”“一列化肥,一节石膏”的物流运输模式。利用方面,要提高利用价值,降低利用成本,还是要处理好量和质的关系,要靠关键技术推动,靠新质生产力引领。要积极研发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拓展废弃物循环利用方式,丰富废弃物循环利用品类,提升废弃物循环利用价值,实现高效利用。比如,废塑料的化学回收技术、赤泥的低成本脱碱工艺等。同时,还要建立产业体系,培育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聚焦政策和机制堵点难点,完善支持政策和用地保障机制、科技创新机制、再生材料推广应用机制。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两重”“两新”等重大举措正在加快推进,回收循环利用行动是四大行动之一,可以借此机会加速循环经济领域重要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比如“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专项、“十四五”“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突破的一些重大关键技术,推动汽车、废家电拆解由粗放式拆解向精细化拆解转变,提高回收利用价值;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加速生产线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五是深入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8月11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并成为2024年全国生态日主题。在《意见》第十七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程中,循环经济发挥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产业结构、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的绿色转型都离不开循环经济的助力。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推动降低产业全链条能耗物耗,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生产体系,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推进企业内、园区内、产业间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余压余热和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的过程中,要广泛应用新质生产力,尤其是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和智能化、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推广应用。

  六是广泛推行绿色生活方式,畅通绿色低碳生活渠道。要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绿色低碳生活风尚,下一步,要加大绿色消费品的推广力度,完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二手手机方面,法国电信2025年要求手机20%的销售量为二手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法国电信正在大量采购二手手机,中国是二手手机的主要出口国,法国电信今年计划在中国采购70万台二手机。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为二手手机合规销售、合规出口做好制度保障。再比如,“以竹代塑”方面,随着新技术的逐步应用,竹制“酒店六小件”的价格已经大幅下降,实现了对塑料制品的替代,下一步建议大范围推广,并在竹浆纸一体化、材料化方面取得突破。

  最后,要做好“十四五”收官评估和“十五五”谋划布局工作。一是在面上,要对照循环经济“十四五”规划以及废旧纺织品、“以竹代塑”、新能源废弃物等专项任务提出的各项目标指标、部署的各项重点任务,开展总结评估、分析弱项短板、凝练经验模式,做好“十五五”规划的谋划研究。二是在点上,要聚焦重点品种,比如废旧物资中的废旧手机、退役动力电池、废塑料,大宗固废中的复杂难用的赤泥、磷石膏,以及煤气化渣等,针对这些社会关注、领导关心的重点废弃物,要布局开展科技攻关和模式创新,与有关部门协力推进“十五五”重点研发计划,以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理论创新和技术集成为重点,力争在“十五五”取得新突破。三是在制度上,要加强循环经济法规制度建设,按照“修立并举”的原则,在生态环境法典的基础上,加快深化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修订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相关配套法规、条例、标准的研究和起草工作。

  回望过去,我国循环经济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先进生产力的引领。展望未来,循环经济领域还可以布局催生更多新质生产力,这些新质生产力必将引领循环经济新发展,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新贡献,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