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海关工作人员在查验过程中发现,这批以虾头和虾壳碎片为主的货物已经发出十分明显的腥臭味,在经过专业机构鉴定后,认定这批货物为虾壳副产物,其中夹带了大量的虫卵,而且已经发生霉变,属于我国禁止进口的洋垃圾。
这条消息立即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因为自从2021年1月1日我国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以来,“洋垃圾”一词似乎已经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甚至不少人认为洋垃圾已经在我国销声匿迹。
然而实际情况却远没有如此乐观,虽然国家明确出台了相关法律,并且对于洋垃圾进口持续采取高压的打击措施,但是,由于进口洋垃圾背后有着丰厚的利益回报,因此仍旧有不少人铤而走险,试图用各种方式将洋垃圾偷运回国内。
例如在今年6月28日,合肥新桥机场就查获了一批重达1.1吨的洋垃圾,其中多是牛仔裤、衬衫等旧衣物。
或许有人好奇,为何会有人冒着被法律严惩的风险,从海外进口洋垃圾呢?洋垃圾为何在国内屡禁不止呢?
实际上,“洋垃圾”这个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由于国内工业资源相对较为短缺,而西方发达国家每年又产生大量无法处理的垃圾废品,其中以废旧塑料、电子元器件为主,这就无形中成为了一种畸形的供需关系。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想要处理这些堆积如山的垃圾,只能采取焚烧或是掩埋的方式,但是无论哪种方式,都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而且对于许多国家来说,土地资源相对短缺,根本无处可埋。
再加上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成本又过高,因此,将垃圾集中压缩后运往海外,倾倒给发展中国家这种转移污染源的做法,便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盛行。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以低成本从发达国家接收这些工业废品,之后再通过人工挑拣的方式进行筛选、提炼,最终获得想要的工业塑料、金属等原材料,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工成本普遍偏低,环保意识不强的背景之下,回收洋垃圾这门生意,可谓是风生水起。
以废旧塑料为例,将回收来的废旧塑料进行粉碎、清洗,重新加热塑化之后,再挤压成塑料颗粒用作工业原材料,整个过程消耗的成本要远低于从石油中提取合成。
而在废旧金属领域,洋垃圾的价值更加凸显,要知道,每吨旧手机中,它们就可以提炼出黄金250克左右,更不要说还能提炼出银、铜、铂金、钯等金属。
要知道,从美国本土收购洋垃圾,平均价格也就在每吨150美元上下,扣除运输费用以及相关的进口税款,到国内后每吨洋垃圾的成本仅有1000元人民币。
而每吨洋垃圾经过分拣、处理之后,塑料制品可以卖出10000元的单价,金属制品的市场价为4000元,废纸的市场价则为2000元。
相当于利润直接翻了几倍,有数据统计,中国在过去数十年里,美国始终是中国洋垃圾最大的源头,甚至占据了中国从美国进口贸易总额的十分之一。
在1985年至1990年期间,中国每年可以从洋垃圾中提炼金属铜21.5万吨,而这个数量已经占据了那些年全国铜产量的三分之一。
从1995年的每年进口洋垃圾450万吨,到2016年进口4500万吨,这十倍的进口增长量,背后不仅代表着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同时也是难以计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数以万计工人的健康受损。
以广东汕头的贵屿镇为例,这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成为了闻名世界的“电子垃圾之都”,只因在这五十多平方公里的镇子上,每年回收的洋垃圾多达上百吨,而参与洋垃圾处理的人数,就高达12万人,几乎覆盖了整个镇子。
而这里处理洋垃圾的方式也极其简单粗暴,诸如直接焚烧废弃电路板,从而提取金属铜,或者用浓盐酸、浓硝酸浸泡提炼贵金属,以及对于那些不可回收的废旧垃圾,直接就地掩埋。
而整个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均自然排放,以至于家家冒黑烟,镇上的河流早就酸臭不堪,最终导致整个镇子周边的土壤中铅、铜等金属含量,已经超标数百倍。
在2006年到2009年期间,当地有数百名儿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铅中毒,就连新生儿也难逃厄运。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全国多个以回收处理洋垃圾为主的地区都十分常见,不少从业人员因此而患上了呼吸疾病、皮肤病,甚至是癌症。
最要紧的是,从事最基础分拣工作的劳动者,并没有因此而实现发家致富,相反还落得了一身是病,这才是最可悲之处。
更不要说,随着洋垃圾进入国内,还带来了外来物种入侵等生态影响,在我国多地肆虐的松材线虫,就是在八十年代末随着洋垃圾进入国内。
这种产自北美的松材线虫,至今仍困扰着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想要根治,绝非一朝一夕便可实现。
正因如此,从2017年开始,我国便逐步对洋垃圾禁止准入,到了2021年1月,我国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
但是,仍旧有不少铤而走险之徒,想方设法从海外偷运洋垃圾回国,为的就是那一点蝇头小利,最终却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实际上,深受洋垃圾荼毒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而随着中国作为表率拒绝洋垃圾进口,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开始对西方国家说不,拒绝做西方国家的垃圾场。
总而言之,拒绝洋垃圾之路任重而道远,每个人都应该提高意识,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