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晶晶,内蒙古包头人,现在43岁。大学毕业三年后,因为各种原因,我决定一个人独闯奥地利,并在当地第三大城市林茨生活了17年。

  留学期间,我在中餐馆打工、兼职做翻译、帮当地人看孩子,没有花过家里人一分钱。

  工作后,为拿到奥地利红白红卡,我一个人开比萨店,从0开始摸索,一度濒临破产,后来力挽狂澜,不仅让新老客户回来了,盈利额比刚接手时还要高。

  我至今未婚,并已习惯奥地利纯粹、简单、自在的生活节奏,很难回国从头再来了。在“无聊”的日常生活中,亲近大自然、运动、旅行,成为我的另一份使命。

  我出生在一个工薪家庭,因从小擅长运动,被挑选去练体育,成为一名短跑运动员。

  我是学校的短跑冠军、纪录保持者,还拿过包头市女子短跑冠军。那时,家里用的毛巾、手帕、香皂,穿的球鞋等,都是我参赛赢得的。

  因为练体育,形成了我直爽的性情,养成了我吃苦耐劳的性格。那时跑步训练非常艰苦,即使在内蒙古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冬,也得咬牙坚持。

  2000年,我来到北京工作,先后在游戏、广告公司任职,全民红月这款游戏就是我们推广的。

  2006年,一个在德国读博的朋友给我讲述欧洲风情,让我萌生出国的念头。世界很大,不妨出去看看。

  那会儿出国的人挺多,我选择了奥地利。刚到奥地利时,我十分诧异:路上人不多,车很少,特别安静,甚至有点恐怖。但是环境特别好,空气特清新,许多地方美得像油画一般。

  前三月,我极其不适应这里的生活。因为住在小镇,生活节奏非常慢,早晨起来,外面安静得连汽车声都听不到,没有人气,只有鸟叫……

  不过,半年后总算是适应了,还意外发现,这里其实挺适合我的。我不爱社交,喜欢安静,生活简单,宅家里一两个月都没问题。

  我酷爱接近大自然,经常爬山、骑马、滑雪、看极光。2023年,我把奥地利几乎所有的湖都逛了一遍。

  我住在林茨,这是奥地利第三大城市,大约有20万人口,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它位于维也纳和萨尔茨堡中间,距萨尔茨堡1个小时车程,去维也纳只需75分钟,交通很便利。

  跟林茨相比,我其实更喜欢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因为那里中国人多,不会太孤寂,中餐馆到处都是,味道更正宗。

  在奥地利生活,女性没有年龄和婚姻的焦虑,三四十岁未结婚的一大把,也没有35岁中年危机,活得很自在。

  在这里,男女比较平等,AA制很普遍。为了凸显男女平等,允许在特定游泳区,男女一起LUO泳。在这些区域,不论男女长幼,都可以自在沐浴在阳光下,享受日光浴。

  在奥地利,为照顾穷人的生活,政府推出一些有趣的政策。比如,超市卖过期食品是合法的,包括水果、甜点、奶粉等。一罐原价20欧元的奶粉,过期后只卖3欧元,运气好的话能淘到不少好东西。

  二手市场也很新奇,几乎家里所有能用到的东西都可以卖,价格很便宜,二手内衣裤也不例外,而且还非常畅销。

  出门在外,尤其是出国,大家都很关心在当地会不会受到歧视?他们如何看待我们中国人?其实,我跟许多外国朋友聊过这个话题。

  比如,学德语时,认识了一个奥地利人,我们约定这周他跟我学中文,下周我向他学德文。在他的帮助下,我很快就把德语拿下来了。

  当地人认为中国人很友好,不惹麻烦,很聪明,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中国人最大的特点是肯吃苦,勤劳大方,不论开公司还是开店,都给本地人带来生活保障。

  唯一的缺点是,中国人只知道工作,没有生活,跟机器一样,从来不爱惜身体。年轻时拼命工作,年老时可能会攒一身病,生活质量并不高。

  我几乎每年都会返乡探亲。之前曾有过回国工作的想法,可我每次回去,发现自己已经跟不上节奏,加上大龄女性回国也很难发展,而且有些开销比奥地利还大,让我再次退缩了。

  这里没有攀比,多数人消费欲望也不高,大家很少穿金戴银、背名牌。整个国家几乎没有夜生活,商铺一般下午6点关门停业,周日也不营业。对于高工资的人来说,即使想花钱,可能也找不到太多地方。

  在奥地利生活简单,没有应酬,每个月消费并不高。超市日用品只要1—2欧就能搞定,只要不乱花钱,一家三口每月600欧元足够。

  在奥地利,也没有加班一说,大家都是到点下班。这里的工资待遇也不错,一年最低发放14个月工资,节假日发双倍工资。

  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久了,整个人都会慢下来,会逐渐爱上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无法再忍受复杂的人际关系,更不愿意向不喜欢的人和事妥协。

  相比国内热闹欢腾的场景,奥地利的生活看起来很无聊。“无聊”到什么程度呢?这里没有KTV、网吧,更没有大排档。他们本地人不喜欢无聊社交,拒绝江湖套路。